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李賀《雁門太守行》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
早服還丹無世情, 琴心三疊道初成.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無題》
樓船雪夜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陸游《書憤》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 溫廷筠《商山早行》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易水送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崔灝《黃鶴樓》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絕句》
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zhàn)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锻趺骶o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wèi)國皇后莊姜的典故。《詩經。燕燕》
4、“將軍百戰(zhàn)----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妒酚洝?/p>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
行路難的背景資料 天寶元年(742),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缎新冯y》即作于被迫離開長安時,感嘆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yè)。他二十四歲“辭親遠游”直到四十二歲才奉詔供奉翰林。
因為他傲岸奔放,蔑視權貴,不容于朝。天寶三年,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編輯本段]【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同“值”,價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解詩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
74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全部注釋 1《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之意,多以“君不見”開頭。
今存最早的《行路難》是鮑照的十八首。前人認為李白的《行路難》“似全學鮑照”。
第一首乃取意于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一首。 2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形容酒價昂貴。珍羞:珍貴的菜肴。
羞,同“饈”,食物。直:通“值”,價值。
3鮑照《行路難》:“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 4閑來兩句:傳說呂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時,曾一度垂釣于磻溪(今陜西寶雞東南)。
乘舟夢日邊:相傳伊尹在受商湯聘請的前夕,夢見自己乘船經過日月之旁。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yè),李白借此表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極大的希望。
5長風破浪: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睗憾蛇^。
6 飡:通“餐”。 7 羞:通“饈”。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
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
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逐句理解: (1)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
“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象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yè),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p>
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按贯灡滔薄俺酥蹓羧铡钡牡涔?,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信心。
(3)這四句節(jié)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xù)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云帆濟滄?!庇沙碎L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兩人。
詩詞賞析\ 歷史典故:《唐宋詩詞典故趣聞》 北京燕山出版社 26元
簡介:是針對這些長期困擾讀者的問題,一一對癥下藥。首先從詩或詞的名稱——即詞牌或曲牌開始加以考律,指出其淵源、出處和由此產生的趣聞;二、是對歷史上第一位詩或詞人用本詞牌或曲牌所寫的原詩或詞加以陳列。如查不到詩或詞的原作,則用歷史較有名的詩或詞加以補充;三、是對所列之詩或詞加以論述,并在論述過程中,不但逐字逐句地對詩或詞加以詳解,而且還對詩或詞中所引用的古人詩詞及歷史典故、趣聞軼事等,一一加以詳解;四、《唐宋詩詞典故趣聞》所選作品,不拘于某一流派,而是對各家的作品兼收并蓄,同時,還逐篇就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進行剖析和賞析;五、書中作家的排列,以生年前后為序,生平無考者,以在世之年論;六、《唐宋詩詞典故趣聞》原則上采用一詩一詞一篇剖析和賞析文章,少數詩或詞不可分者,則合之一并剖析和賞析;七、在成書過程中,曾參考過大量書籍,在這些書籍中,很有一些精美語辭和論點,為使《唐宋詩詞典故趣聞》臻于完善,則不避掠美之嫌,而加以采錄;八、中國的歷史悠久,詩詞藝術博深,及其鳳毛麟角之萬一。
古今歷史:《國史十六講》 中華書局 32元
簡介:極好的中國歷史入門書籍, 中國歷史的三個時代: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作為通史入門而言,確實是本好書。相對一般的通史教材,本書選材精要、觀點新穎、文筆清新,值得一讀。
● 花草類: (1)菊:隱逸 高潔 脫俗 (2)梅:傲雪 堅強 不屈不撓 逆境 (3)折梅:表示離別、贈送寄思 (4)牡丹:富貴 美好 (5)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 (6)花開: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7)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業(yè)的挫折 惜春 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 (8)草:生命力強 生生不息 希望 荒涼 偏僻 離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9)蘭:高潔,友誼 (10)荷花:表示夏季,清雅高潔 (11)蓮草:表示孤單一人,漂泊無依 ●樹木類: (1)樹的曲直:事業(yè)、人生的坎坷、順利 (2)黃葉:凋零 美人遲暮 新陳代謝 (3)綠葉:生命力 希望 活力 (4)落葉: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5)竹:氣節(jié) 積極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別 留戀 傷感 春天的美好 (8)折柳:表示送別、離愁別緒 (9)松柏:堅挺 傲岸 堅強 生命力 ●風霜雨雪水云類: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東風:春天 美好 (3)西風:落寞 惆悵 衰敗 游子思歸 (4)西風:表示凄清之情,憂愁之緒 (5)春風:曠達 歡愉 希望 (6)秋風:表示蕭條,冷落 (7)狂風:作亂 摧毀舊世界的力量 (8)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9)雪:純潔 美好 環(huán)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 希望 生機 活力 潛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滅 (12)暴雨:殘酷 熱情 政治斗爭 掃蕩惡勢力的力量 蕩滌污穢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 社會環(huán)境的惡劣 惡勢力的猖狂 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時光的流逝 歲月的短暫 綿長的愁苦 歷史的發(fā)展趨勢 (15)云:游子飄泊石灰天陰:壓抑愁苦寂寞 (16)天晴:歡愉光明 (17)天陰:壓抑 愁苦 寂寞 (18)海浪的洶涌:人生兇險 江湖詭譎 ●動物類 (1)子規(guī):悲慘 凄惻 (2)魚:自由 愜意 (3)鴻鵠:理想 追求 (4)猿猴:哀傷 凄厲 (5)烏鴉:小人 俗客庸夫 (6)沙鷗:飄零 傷感 (7)狗、雞:生活氣息 田園生活 (8)(瘦)馬:奔騰 追求 漂泊 (9)(孤)雁:孤獨 思鄉(xiāng) 思親 音信、消息(多為喜訊) (10)鷹:剛勁 自由 人生的搏擊 事業(yè)的成功 (11)寒蟬:表示冷凄,含有凄慘蕭索之情 (12)鶴:象征長壽 (13)杜鵑:思鄉(xiāng)盼歸 ●器物類 (1)玉:高潔 脫俗 (2)簪纓 (冠):官位 名望 (3)珍珠:美麗無瑕 (4)短笛:表示送別,思鄉(xiāng),寄寓思念之情 ●顏色類 (1)白:純潔、無暇 喪事 (2)紅:熱情奔放 青春 喜事 (3)綠:希望 活力 和平 (4)藍:高雅 憂郁 (5)黃:溫暖 平和 (6)紫:高貴 神秘 (7)黑:黑暗 絕望 莊重 神秘 對死者的懷念 命途的多舛 ●其它類: (1)英雄:追慕 自愧自嘆 (2)小人:鄙夷 明志 自省 鞭撻 (3)古跡:懷舊明志 昔盛今衰(國家) 衰敗 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lián)) (4)草原:遼闊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5)仙境:飄逸 美妙潔凈 忘塵厭俗 (6)天地:人類的渺小 人生的短暫 心胸的廣闊 情感的孤獨 (7)鄉(xiāng)村:思歸 厭俗 田園風光 生活氣息 純撲美好 安逸寧靜 (8)城市 (市井):繁榮熱鬧 富貴奢華 (9)破曉:初現希望 (10)朝陽:希望 朝氣 活力 (11)夕陽:失落 消沉 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 (12)斜陽: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慘之感 (13)酒:歡悅得意 失意愁苦 (14)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思鄉(xiāng)思親 (15)殘月:表示不圓滿,孤獨憂愁的心緒 (16)深夜:愁思懷舊 (17)正午:熱烈 熱情奔放 惡勢力對社會、對人的摧殘 1、冰雪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保ㄍ醪g《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睅X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fā)離愁別緒,思鄉(xiāng)之愁。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p>
(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如“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zhàn)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xiāng)之情。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托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fā)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就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
后世就把“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 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
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
好像高中的復習卷子呀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wèi)風?碩人) 柔荑:柔嫩的荑草 凝脂:凝凍了的油脂,比喻光潔白潤的皮膚。 這是衛(wèi)風碩人在描述莊姜之美的時候寫道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p>
勾勒出那個處處吟唱民歌的時代,一個自然清新、攝人心魄的窈窕美人。而衛(wèi)夫人莊姜以她的絕美仙姿,走進了詩經,亭亭玉立在千年的歷史中。
看來,從古到今,手如柔荑,指如青蔥,也是美人所必備的要求。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 而:假設聯(lián)詞,如果 儀:禮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人如果不懂禮儀, 不死有什么用。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 止:有,"止"作"之"的通假,極為牽強。
反而是"景"作"影"的通假,作如影隨形解。止的本義為"停止"。
影行(德行)行(行走、模仿)止。正是見賢思齊,卻力不能勝、心有不逮,才有感嘆、仰慕、崇敬。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 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它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 高岸為谷:①指幽僻的處所;②形容幽峭深邃。陵:大土山。
即高岸變成深谷,深谷變成大土山。原是對自然現象的描寫,后用以比喻事過境遷,現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 意思是說做人、做事、做官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
細細體味此言,覺得其中的確蘊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 引申一下,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自己不上進的話就沒就了。
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意思是說,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謙虛的人會受到益處。
它告訴人們驕傲自滿有害,謙虛謹慎有益的道理。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 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順隨善良象登山一樣,順隨惡行象山崩一樣。
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 輔車相依:輔:頰骨;車:齒床。頰骨和齒床互相依靠。
比喻兩者關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
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焉:哪里。附:依附 皮都沒有了,那毛又應該依附在哪里呢? 比喻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25、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 想要強加給人什么罪名,難道還會找不到理由嗎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言:文章。文:內容。
你寫的東西很空洞,所以就不會廣泛流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 去:除掉。
慶父:人名,魯莊公的弟弟。意思是不去掉慶父這個人,魯國就不得安寧。
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可以伸直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懂得滿足適可以止,就不會遇到危 35、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老子) 想要得到什么 必須先要付出什么 即使說 要為你想得到的付出代價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畏:害怕 不怕死的人,怎么會把死當一回事呢?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太直了過后就會彎曲,太靈巧了過后就會笨拙,太能言了過后就會木訥。
形容一種事物達到極限了過后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 孰:誰的意思。孰不可忍:誰都無法忍受。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論語?述而) 憤:思索。
啟:啟發(fā)。悱:想說而說不出的樣子 不極力思索就得不到啟發(fā),不是想說而說不出來,就不會更想說出來。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敏:勤勉。
恥:以某某為恥辱。 勤勉好學,不把比向自己差的人問問題當作是一件恥辱的事。
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 仰:抬頭 彌:更加;越發(fā)。
堅:堅固 抬頭看才知道更加高,鉆過之后才知道堅固。形容比想像的更加厲害。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 厭:厭倦。
誨:教誨。倦:疲倦 學習不應該一會就厭倦,教誨人不應該一會就疲倦。
意思是說做事要有始有終,不能三天熱情。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 諫:匡正;挽回。追:把握。
過去的事已經不可挽回了,未來的事還可以把握。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張:與弛相對。張,施弓弦也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在大路上行走,天下是公眾的。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后成為一種美好社會的政治理想。
6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