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
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古代難得的一對門當戶對而又才華橫溢的才子佳人,據(jù)說,李清照在閨閣之中,就名動京城,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jù)《瑯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p>
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p>
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
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
再以兩家的身份背景以及兩人的才學與容貌,成婚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就這樣,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他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
他們的愛情不像我們熟知的那些愛情故事,是那種經(jīng)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
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后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梢哉f李趙的愛情是典型的鴛鴦蝴蝶派愛情。
因為都愛好文史、詩書,倆人經(jīng)常詩詞唱和,相互切磋,這讓倆人的家庭生活充滿了笑聲與趣味。他們經(jīng)常做一些游戲,以增強記憶能力,拓寬自己的學識。
其中,尤以“茶令”游戲最為著名。為了撰寫《金石錄》,她與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而居。
在治學著文過程中,李清照對自己的強記博學頗為自負,于是忽發(fā)奇想,推行一種以考對方經(jīng)書典故知識為主的茶令,贏者可以先飲茶一杯,輸則后飲茶,與酒令之行大相徑庭。 倆人每次吃完飯,坐于"歸來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著成堆的書籍,要對方說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甚至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并確定誰先飲茶。
兩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獲勝。有一次贏后她舉杯大笑,結果得意忘形,樂極“翻杯”,將滿滿一杯茶傾覆在懷里,非但“頭口水”沒喝上,還連累了一身衣裙。
飲茶行令,啟智助學,使人興奮,對著書立說大有裨益,趙明誠終于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考古學專著《金石錄》,成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這部書中凝結著夫婦倆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獻給我國文獻寶庫的珍貴遺產(chǎn)。
關于他們夫妻兩人還有這樣一則佚事。說的是趙明誠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云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jié),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huán)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
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
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后,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huán),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
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nèi)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后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這個故事純粹是現(xiàn)在我們一些言情小說作家筆下活生生的情節(jié),看來,古人的浪漫的確甚有其事。 然而,李趙的愛情并非沒有磨難,兩人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哪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敵入侵,國將不保,家有如何平安呢,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李清照的生活在亂世中出現(xiàn)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傷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蔑趙明誠父親對皇室不忠。
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tǒng)統(tǒng)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xiāng)青州去住。
由于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nèi)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
從今后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
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古代難得的一對門當戶對而又才華橫溢的才子佳人,據(jù)說,李清照在閨閣之中,就名動京城,引得太學生趙明誠為她大做相思之夢。據(jù)《瑯娘記》卷中引《外傳》,趙明誠小時,一日做夢,在夢中朗誦一首詩,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p>
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親討教。他的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吾兒要得一能文詞婦也?!?/p>
明誠大惑不解。他父親說:“‘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
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雖說是傳說,但也表明李清照在當時的氣之大,趙家父子對這位女詞人的傾慕之情。
再以兩家的身份背景以及兩人的才學與容貌,成婚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就這樣,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宰相的兒子,他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
他們的愛情不像我們熟知的那些愛情故事,是那種經(jīng)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
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
請看這首《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這是婚后的甜蜜,是對丈夫的撒嬌。可以說李趙的愛情是典型的鴛鴦蝴蝶派愛情。
因為都愛好文史、詩書,倆人經(jīng)常詩詞唱和,相互切磋,這讓倆人的家庭生活充滿了笑聲與趣味。他們經(jīng)常做一些游戲,以增強記憶能力,拓寬自己的學識。
其中,尤以“茶令”游戲最為著名。為了撰寫《金石錄》,她與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而居。
在治學著文過程中,李清照對自己的強記博學頗為自負,于是忽發(fā)奇想,推行一種以考對方經(jīng)書典故知識為主的茶令,贏者可以先飲茶一杯,輸則后飲茶,與酒令之行大相徑庭。 倆人每次吃完飯,坐于"歸來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著成堆的書籍,要對方說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書的第幾卷、第幾頁甚至第幾行,以是否說中來決勝負,并確定誰先飲茶。
兩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獲勝。有一次贏后她舉杯大笑,結果得意忘形,樂極“翻杯”,將滿滿一杯茶傾覆在懷里,非但“頭口水”沒喝上,還連累了一身衣裙。
飲茶行令,啟智助學,使人興奮,對著書立說大有裨益,趙明誠終于寫出了我國第一部考古學專著《金石錄》,成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這部書中凝結著夫婦倆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獻給我國文獻寶庫的珍貴遺產(chǎn)。
關于他們夫妻兩人還有這樣一則佚事。說的是趙明誠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云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jié),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huán)來報,有一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
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一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
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一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后,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huán),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
游過了大相國寺,蜇進一家外灶內(nèi)堂的小吃鋪里,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一點,然后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這個故事純粹是現(xiàn)在我們一些言情小說作家筆下活生生的情節(jié),看來,古人的浪漫的確甚有其事。 然而,李趙的愛情并非沒有磨難,兩人所處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哪個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敵入侵,國將不保,家有如何平安呢,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李清照的生活在亂世中出現(xiàn)了一生中刻骨銘心的傷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盡劫難和折磨。 1107年3月,趙明誠在朝廷擔任宰相職務的父親突然病逝了,這時,奸惡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殺機,污蔑趙明誠父親對皇室不忠。
昏庸的徽宗聽信讒言,立即追回了他對趙明誠父親的各種贈官和所加稱號,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因為“父罪”而統(tǒng)統(tǒng)免職。 在蔡京的迫害下,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鄉(xiāng)青州去住。
由于官場的傾軋,連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趙明誠內(nèi)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說:“看來我們夫妻兩個要在此白頭到老了?!?/p>
李清照笑道:“你以為我是羨慕榮華富貴的人嗎?我才不是呢!咱們的日子是清苦一點,可是苦中也有甜。我們應該像桂花那樣:悄悄躲在綠葉叢中,暗淡清黃,甘為寂寞。
從今后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詩作詞,以慰生。
【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妻巧對賀壽聯(lián)】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詞人,她的丈夫趙明誠是位金石學家。夫妻博學多才,又精通詩詞格律,是名噪一時的“詩詞夫妻”。有一次,兩人參加青州有名的烏老壽星的150歲的壽宴,眾人邀請清照夫婦合寫一副對聯(lián),祝賀烏老壽誕。趙明誠揮筆而就: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歲;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歲,“而立”是30歲,兩數(shù)相加正合烏老壽辰,客廳里頓時響起叫好之聲。李清照也是一揮而就:
古稀雙慶,復添幼學青春。
“古稀”是70歲,“雙慶”便是140歲,“幼學”是10歲,加在一起,也恰是烏老壽齡,而且對仗工整,珠聯(lián)璧合。
緊接:眾人驚嘆不止。烏老欣喜異常,親自鋪開宣紙請他們再賜書一副。趙明誠縱筆寫下五個大字:
三多福壽子
李清照目光落在烏老的書架上,靈機一動,低頭寫道:
四詩風雅頌
趙明誠一心想難倒李清照,就又寫了幾個大字:
烏龜方姓烏
眾人一愣,烏老臉上頓時也烏云密布。李清照不慌不忙,在明誠的墨跡后續(xù)寫道:
龜壽比日月,年高德亮;
烏老看罷,手捻長髯連聲叫好!趙明誠萬又續(xù)寫下聯(lián):
老鼠亦稱老
李清照提筆而書:
鼠姑兆寶貴,國色天香。
“鼠姑”乃牡丹花的別稱。合起來,這副對聯(lián)是:
烏龜方姓烏,龜壽比日月,年高德亮;
老鼠亦稱老,鼠姑兆寶貴,國色天香。
眾人為李清照夫婦的巧對喝彩,烏老見此聯(lián)中巧嵌“烏老”二字,欣喜若狂,趙明誠也不得不服李清照錦心繡口,機敏過人。
如果想知道更多關于李清照的事跡,百度文庫里有《康震評李清照》,很容易就能搜到。
下面鏈接為《盤點女詞人李清照的十一大豪放事跡》希望你能喜歡。
李清照買書的故事
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十分愛讀書,常常因得到一本好書而不食不眠。她從不像其它的女兒家對胭脂水粉興趣濃厚,反倒癡迷醉心于讀書。所以平時李清照出門逛街的時候,很少買針線首飾之類的東西,她最愛去的地方便是書市。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讓她在清明時節(jié)踏青時穿。一個人冬天在家悶得太久,望見外面一片生機,春意盎然,心情也變得活潑起來??粗砩系男乱?,顏色考清淡之中泛著微黃,就像柳樹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贊嘆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著自然景色,而且還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得歡暢。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變不了自己的癡迷愛好,竟不由自主地來到書市。也許是天氣的緣故,這天在書市閑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個又一個的攤位前仔細翻看著,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東西。
她就這樣以賞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覺得很有意思,就這樣走到了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只守著一個小攤,上百放著一摞書。老者看起來風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攬顧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書賣出去似的。李清照覺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過去,想和老者說幾句話??墒撬蝗槐坏厣系臅×?,書皮上以篆字寫著《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驚,這就是她夢寐以求的古書,這部書流落民間幾乎失傳,所以她找過好多人幫著購買,結果都沒有買到?,F(xiàn)在的李清照只見書本,不見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驚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來。
過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讀著《古金石考》,越看越著迷。不知什么時候,她突然猛醒這是人家要賣的書。她抬起頭不好意思地對老者笑了笑。老者帶著慈祥的笑容對她說:“沒關系!”李清照手里緊握著書,急切地問:“老伯,您這套書可是要賣的?”老者點點頭:“是啊,這是家傳的一部古書,按理講是絕不能賣的。唉,也是小老兒沒用,祖上雖然是詩書世家,到了我這一代,竟然只能做個教書先生。也是時運不濟,家遭變故,實在是沒有可以救急的對象兒了,只好忍痛將這部書拿來典當啊!” 老人說著,顯出一種舍不得的神情,他頓了一下接著說:“可是,我還是不忍心就這么把它送到當鋪,交給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這兒等著,只想等個懂得它的人來,給它個好歸宿!姑娘,看得出你是個識貨的人!你要能買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兒的一樁心事。”李清照微笑著問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錢來應急?”老者說:“唉,應急至少也得三十兩吧。姑娘你看著給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點也沒什么?!?/p>
沒等老者把話說完,李清照把自己隨身帶的錢全部倒出來,仔細查點也不過十兩左右,出門時只想閑逛,沒想著要買什么,沒有多帶錢啊。李清照顯得有些著急,對老者說:“老伯,我今天出門倉促,沒有帶那么多現(xiàn)錢,你明日可否還在這里?我一定帶多于三十兩來拿書,好嗎?”老者很是為難地說:“姑娘,不是我不答應你,我已經(jīng)在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這個有緣人,可是我的盤纏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這里住上一晚。更何況我和家人已經(jīng)說好,今天日落,無論這書賣不賣得出去,都要和他們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聽,急忙抬頭望天,這時已近日暮,就算雇車回家也未必能趕上。她一時間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粗钋逭罩钡哪?,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說:“姑娘,你也不用太過著急,唉,就當是你和它沒緣吧!也許有一天,你還能再碰上它呢?!崩钋逭章犞先说脑挘睦锖懿皇亲涛?,不但幫不了老者,還失去了保存古書的機會。她不自覺地握了一下衣角。這一握讓李清照有了辦法,她立即對老人說:“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會兒,只一會兒就好!一定要等我?。 比缓筠D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過了半個時辰后,老者見李清照只穿一件內(nèi)襯的單衣,跑了回來,手里拿著銀兩。原來,她把自己的新衣給典當了,換了二十多兩銀子,連同自己原來的十幾兩銀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著一個年輕姑娘家竟然為了一套書,不惜當街只穿著單衣薄衫,十分感動。老者說什么也只要三十兩,可是李清照沒有讓他再推辭:“老伯,您給我的可是無價之寶啊,若是今日我身邊能再有些銀兩也會傾囊相贈的。您就不用推辭了?!比缓?,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貴的《古金石考》,穿著單衣在乍暖還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來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女詞人,與她對知識的熱愛,對書的癡迷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癡迷她才可以有所放棄,即使是姨母贈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當出去。
李清照《聲聲慢》賞析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聲聲慢》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堵暵暵齩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diào)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墒呛涫怯墒枪陋氁鸬?,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jié),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fā)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xiàn)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對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賦興了,直截了當?shù)卣f:"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綜觀李清照這首寫于晚年的《聲聲慢》,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從遣詞造句方面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為李清照,易安詞不愧為易安詞。
李清照(公元1084年---約1151年),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濟南(在現(xiàn)在山東省濟南市)人,四十三歲以前,她的生活比較安定,后來飽嘗了國破家亡憂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
她一生寫了許多詩詞,尤其是詞,感情真摯,思想清新,還有很多充滿愛國情調(diào)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詞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xiāng)故土度過的。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古城。
明鏡般的大明湖,雄偉的千佛山,還有七十二處噴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裝扮得分外嬌美。傳說,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
平時,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寫字作畫、吟詩填詞以外,最愛到柳絮泉邊游玩。 有一年夏天,氣候非常炎熱。
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親布置的功課,就向姐弟建議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p>
弟弟李hāng高興得大聲嚷嚷。 李清照聽后,笑著搖了搖頭。
“那就到后花園蕩秋千去!比一比誰蕩得又快又高?!苯憬阒览钋逭諓弁媲锴В殖隽诉@個主意。
李清照聽后,還是笑著搖了搖頭。 “那你說玩什么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時眨巴著眼睛問道。
李清照并不立即回答,只見她隨手提起筆來。在紙上寫了“劃船游湖”四個字。
姐弟一看,樂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經(jīng)過母親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籠的小鳥,手拉著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吭诹跞叺挠未?。 “開船嘍!”弟弟一聲吶喊,李清照立即奮力劃漿,船就沿著堤岸向前駛去。
這柳絮泉原是個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連,周圍有著形狀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凈。李清照劃著劃著,不顧岸邊丫頭們的勸告,慢慢地把船劃進了水池中央。
姐弟三人一面呼吸著清新芬芳的空氣,一面欣賞著四周美麗的景色。過了不一會兒,太陽落山了,整個湖面變得暗淡起來。
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趕快回去,忽然發(fā)現(xiàn)妹妹正對著池邊的怪石出神,忙問道: “喂,你怎么啦!” “姐姐,我在給它們起名字呢。”李清照說著,忽然興奮起來,“你們看,那塊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噯,那邊的一塊真像一只大鐘,該給它取個什么名字呢?”弟弟大聲問道。
“就叫它‘金鐘石’好啦!”李清照隨口回答。 姐弟三人給岸邊怪石,逐個取著名字,什么“老壽星”啦,“小駱駝”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盡的名字。
忽然,姐姐大聲驚叫起來: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們可要分不清東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們怎么辦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帶著哭聲對李清照說道。 眼看天色越來越昏暗,李清照也著急起來,連忙用力劃動雙槳。
誰知因為心慌意亂,小船竟闖進了荷花叢中,把躲在里面的水鳥嚇得大聲驚叫,一齊“撲愣愣”地飛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嚇得變了臉色,李清照卻樂得大笑起來。
后來,李清照還專門寫了一首《如夢令》小詞,記下了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華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詩文,在他們的影響下,李清照從小就喜愛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尤其在寫詩填詞方面,基本功很扎實。
到了十五六歲,她更是整天不離詩文書畫,把古今名家的詩詞,讀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京城做官。
為了教育女兒,他經(jīng)常把李清照帶在身邊。一天,李格非和幾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覽,回家以后拿出一首詩對李清照說: “這是我的好朋友張文潛寫的詩,他是當今有名的詩人,大家都說這首詩寫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讀讀?!?/p>
李清照接過詩稿,認真讀了起來,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歌頌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寫得很有氣派,值得自己好好學習。但是,當她反復讀了幾遍以后,對它的內(nèi)容卻產(chǎn)生了不同的想法。
她以為不能光是歌頌唐朝的繁榮昌盛,也應該指出唐朝君臣腐敗的一面。于是,她按照詩的原來格式,接連寫了兩首和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里和朋友聚會,大家邊喝酒邊談論詩文,氣氛十分熱烈。李清照也坐在一邊,抓緊時機向長輩們學習。
這時候,一個賓客對李格非說道: “格非兄是當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兒一定也是位能詩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讓她顯露一下才華呀!” 李格非聽了,就吩咐女兒把她最近寫的詩文拿來,請客人們評閱。李清照猶豫了一會兒,拿出了那兩首和張文潛的詩。
客人們爭著傳閱以后,都一致叫好。有的說: “一個年輕姑娘,敢對當今大才子的詩,提出不同看法,說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詩里用詞造句都很精妙。
不知底細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為是大才子寫的呢!” 聽著客人對女兒的贊揚,李格非也著實高興。從此以后,他更加重視對女兒的培養(yǎng)了。
一張畫 李清照十八歲那年,同丞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了婚。趙明誠不但詩文寫得好,還特別喜愛收藏文物。
剛結婚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太學讀書,沒有固定的經(jīng)濟收入,就時常把自己的衣服換了錢,去買喜愛的碑文和字畫。李清照為了幫助丈夫收藏文物,也盡量節(jié)約家庭開支,吃穿都很儉樸。
夫妻倆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兩個人把三個月積蓄下來的一千五百錢,用來買了一張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跡。
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畫。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的由來 李清照,南宋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
父親李格非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兼散文作家。母親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好寫文章。
李清照18歲時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婦二人志同道合,賦詩做詞,時相唱和。
而且,兩人均喜歡收集金石,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家。 南宋初年,金兵入侵,黃河南北相繼淪陷。
建炎元年,金兵渡過黃河,面對金兵,李清照只好和丈夫分別渡淮南奔。在混亂的局勢中,趙明誠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
但他在赴任途中中暑染病,死于建康(今南京)。夫妻二人收藏的金石字畫也都流失,李清照只身奔波于杭州、越州(今紹興)、臺州和金華一帶,飽嘗了國破家亡的凄苦生活。
后來,她隨胞弟遷到了杭州,才定居下來。 幾年來的顛沛流離使李清照備受逃亡之苦,最使她痛心的是丈夫的去世和他們苦心收藏的珍貴金石書畫散失殆盡。
在一次次打擊面前,她盼望局勢平穩(wěn)、生活安定。因而,她為自己的住處題名為“易安室”,并自號為“易安居士”。
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生于書香門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對詩詞散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且以北宋南宋生活變化呈現(xiàn)不同特點。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自然風光別思離愁,清麗明快。后來因為丈夫去世再加亡國傷痛,詩詞變?yōu)槠鄾霰?,抒發(fā)懷鄉(xiāng)悼亡情感也寄托強烈亡國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等。其文學創(chuàng)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后世影響較大,稱為“易安體”。
李清照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于詞章?,F(xiàn)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墻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蹦赣H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yǎng)。由于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xiāng)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tǒng)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于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于城市,不像鄉(xiāng)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劃著小船,嬉戲于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jīng)受過故鄉(xiāng)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藉",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熏染。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后,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楹螅颜麄€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chuàng)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jié),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鼻镩|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jù)《嫏環(huán)記》載,趙明誠接到后,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后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趙明誠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楹?,二人發(fā)現(xiàn)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fā)現(xiàn)李清照并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 .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