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著名南宋詞人辛棄疾《菩薩蠻》詞:"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間深鷓鴣" 詩名叫---郁孤臺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詞,作于他擔任江西提點刑獄時。
公元1129年,金兵侵擾江西,殘殺百姓,使這一帶遭受極大破壞。辛棄疾在江西任職期間,曾登過郁孤臺,想起發(fā)生在這里的那場歷史悲劇,撫時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題寫了這首詞。
郁孤臺下,贛江之水滾滾流去。辛棄疾似乎從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憤的淚水和逃難百姓痛苦的淚水。
詞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淚”聯(lián)系在一起,以水寫淚,表達了幾十年來國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無比憤恨。此時此刻,詞人年華流逝、壯志未酬的悲憤淚水,也流進到浩浩的贛江里,匯入到“行人”的淚水中。
詞人禁不住在臺上遠望西北方向的故都,遠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巒擋住了視線。長安,本是唐朝的都城,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
“望”這一動作,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詞人關注國事的愛國情感,表現(xiàn)了他對中原民眾的深切同情,表現(xiàn)了他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的批評。 下半闋就由“無數(shù)山”寫到“青山”。
“無數(shù)山”可以遮住人們眺望故國的視野,但卻不能阻擋日夜東流的江水。這兩句詞,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動,以自然現(xiàn)象表達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感受和認識,形象生動。
含義深厚。首先,抗金斗爭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這是大勢所趨;其次,詞人的抗金意志和決心也是不可改變的,這是他的人生目標;最后,他看到贛江水沖決重山疊嶺的阻礙,向東奔流,而自己正值有為之時,卻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參加抗金戰(zhàn)斗,萬分無奈。
而統(tǒng)治者不思進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詞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難以實現(xiàn),內心充滿了苦悶、哀傷與憤懣。
這時詞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鷓鴣富有獨特意味的叫聲進行表達,顯得較為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間。
來歷: 因坐落于山頂,以山勢高阜、郁然孤峙得名。創(chuàng)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
郁孤臺為贛州一大名勝,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北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朝廷貶謫到嶺南的惠州,在贛州逗留期間,游覽郁孤臺,身臨“掰開章貢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來”之景,詩興大發(fā),寫下 過虔州登郁孤臺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贛州知州。任職贛州期間,文天祥登臨郁孤臺,憂國憂民之情涌上心頭,遂吟成《郁孤臺》一詩:城廓春聲闊,樓臺晝影遲。并天浮雪界,蓋海出云旗。風雨十年夢,江湖萬里思。倚欄時北顧,空翠濕朝曦。
在題詠郁孤臺的眾多詩詞中,尤以南宋愛國大詞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最為著名,傳誦千古。辛棄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贛州就任江西提點刑獄。同年寫下這首“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詞: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樓以詩顯,詩以樓傳。游覽郁孤臺并留有詩作的,有宋代的“江西詩派”開創(chuàng)者黃庭堅,江湖詩派劉克莊、戴復古,宮廷詩人康與之,明代詩人劉崧、李夢陽、謝榛,哲學家王陽明,戲劇大師湯顯祖,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朱彝尊等。
1965年6月,當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登臺游覽,反辛詞意留詞一首,為郁孤臺增添了新的意境:郁孤臺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淚。遍地盡杉松,泱泱綠化風。十年樹木計,前景在眉睫。決戰(zhàn)勝天公,江流不再紅。
八境臺位于贛州老城區(qū)東北隅的古城墻上。
登上此臺,贛州八景一覽無遺,猶如身臨其境,故取名八境臺。八境臺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間(1056— 1063),此臺建成時,建造此臺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臺所見繪成《贛州八境圖》,并請?zhí)K東坡按圖題詩八首。
宋代孔宗瀚和蘇東坡所見到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臺、白鵲樓、皂蓋樓、郁孤臺、馬祖巖、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觀發(fā)生了變化,在八境臺上所見到的八景是:三臺鼎峙、二水環(huán)流、玉巖夜月、寶蓋朝云、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
八境臺建成后,歷代均有修葺,1984年重建時,改建為高28米的三層仿宋代建筑,游人登上憑江而立的八境臺,贛州城外的山水田園之美,贛州城內的亭臺樓閣之秀,皆可盡收眼底。
郁孤臺在江西贛州城西北的賀蘭山上。因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而名揚古今。本以為賀蘭山一定高峻,誰想它不過是城區(qū)的一個制高點,穿街過巷,很容易就找到了。
此時,正是暮春的一個傍晚。來到賀蘭山下,還沒有踏上一級臺階,望山上蔥郁林木中的樓臺,忽地聽到久違的鷓鴣鳴啼。一聲兩聲,清涼猶如空中飄灑的一兩滴雨點。鷓鴣是管理人員籠養(yǎng)的,或許是想為游人營構一種特別的古詩意境吧。沒人去想它。但它卻徒地給人的心增添了一股悲辛之感。
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時代一位著名的詞人,總共活了六十八歲。有關他的傳說,著名的如他二十二歲時聚眾組織起二千多人的隊伍,起義抗金。為擒拿偷了印信的叛將,曾單人單騎手提利劍追賊三日,將人頭提回。而后,他又曾躍馬橫刀,率騎五十,突襲敵營生擒一位叛將,并奔突千里,押解至建康正法,還率萬人南下歸宋。還有著名的《美芹十論》,又叫《御戎十論》,是十篇著名治國方略。這里涉及《列子》里一個典故,說從前有一個人,因為自己喜歡吃芹菜,對主人說它很好吃,主人嘗了便大吐不止。辛棄疾借此說明,自己喜歡這《御戎十論》,把它獻給皇帝,也像那個人獻芹菜一樣。雖然別人不一定喜歡它,但是一個人把自己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總是有他一片誠心的。然而,辛棄疾的誠意沒有感動皇帝,他的英明決策并未受到重視。不過,他不死心,他又寫了《九議》,論用人、論作戰(zhàn)、論陰謀、論團結……送往朝廷。結局當然一樣,這些平戎之策都被扔到了廢紙簍。
就是這樣一個文韜武略、才華出眾之人,宦海沉浮四十年,近二十年的時間被閑置一邊。在被斷續(xù)使用的二十余年里,又有三十七次頻繁調動。本是一個奔走沙場,準備以身許國,血灑大漠,馬革裹尸的武將,南渡后卻被迫脫離戰(zhàn)場,被折磨成一個空有滿腔抱負只能栽花種樹的閑人。登臨郁孤臺,念無奈中的辛棄疾,誰人沒有一股悲涼之情叩動心扉?
所幸的是,一生被朝廷反復拋棄,九蒸九曬的辛棄疾,卻歪打正著成就了一番詩歌偉業(yè),他的詞筆力深厚,刀劍雕刻,血淚浸透,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宋代詞壇享有極高聲譽,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誰曾想他政治生活的苦悶,最終成就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輝煌。
1、《題郁孤臺》南宋·文天祥
城郭春聲闊,樓臺晝影遲。
并天浮雪界,蓋海出云旗。
風雨十年夢,江湖湖城思。
倚闌時北顧,空翠濕朝曦。
2、《郁孤臺》宋·高翥
十年重上郁孤臺,帶得江湖白發(fā)來。
滿眼青山舊相識,晚鴉群噪莫驚猜。
3、《郁孤臺》宋·高翥
登臨猶覺酒邊豪,往事新愁付一陶。
深淺不常章貢水,崆峒只似舊時高。
4、《郁孤臺》北宋·蘇軾
八境見圖畫,郁孤如舊游。山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麗崆峒曉,風酣章貢秋。丹青未變葉,鱗甲欲生洲。
嵐氣昏城樹,灘聲入市樓。煙云侵嶺路,草木半炎州。
故國千峰外,高臺十日留。他年三宿處,準擬系歸舟。
5、《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南宋·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間深鷓鴣。
郁孤臺 位于贛州市章貢區(qū)西北的賀蘭山頂,因地處市內最高點,以山勢郁然孤獨而得名。
臺約建于唐廣德至大歷年間(公元763— 779年)。1983年按清代格式重建,高17米,為3層仿木鋼筋混凝土結 構,登臺可遠眺秀麗的贛州風光。
歷代文人墨客登臨多有題詠,尤以南 宋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最為著名:“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 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 正愁余,山深聞鷓鴣?!?/p>
詞以臺題,臺以詞顯,傳誦千古,名揚海內外。現(xiàn) 代文豪郭沫若也留有題詠郁孤臺詩。
郁孤臺為贛州名勝,歷代文人墨客登臨題詠甚多,其中以南宋愛國大詞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最為著名,八百多年來,對辛棄疾這首“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詞,至今唱和不絕。
1、在題詠郁孤臺的眾多詩詞中,尤以南宋愛國大詞人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一詞最為著名,傳誦千古。辛棄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贛州就任江西提點刑獄。同年寫下這首“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詞。
2、郁孤臺位於贛州古城西北的最高處——賀蘭山(俗稱田螺嶺),建臺的確切年代,已經很難考證了,但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代。因為堂唐代由京城外放到虔州當刺史的李勉曾把郁孤臺改為“望闕”,這一名稱延續(xù)了200多年,直到1148年即南宋紹興十七年,當時的地方長官曾慥在原址增創(chuàng)為二臺,北面的仍稱“望闕”,南面的恢復了“郁孤”的原名。又過了200多年,即1370年,明代洪武初年,“就臺建嶺北道署,后又改為察院行署”,140年后,明正德年間的知府邢珣認為,郁孤臺秀拔,關系到一郡的文運,便將察院遷出,修復了舊址,恢復了郁孤臺。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由於生於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擄掠,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兩千人的抗金義軍,投奔耿京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并兼任耿京義軍的“掌書記”( 書記長,掌管印信)。有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偷走了印信,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趕兩天,終於在第三天將奪回的印信連同叛徒的人頭帶回營中。
學習鳥網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