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清藥理學方法學研究 在中藥藥理學研究中,有相當一部分藥理活性實驗和作用機理是在體外進行的,而利用中藥粗提物直接進行體外實驗,其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響。
中藥血清藥理學研究方法是指給動物經口用藥后一定的時間采血,取含藥血清進行體外實驗的一種研究方法,該方法由日本學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后國內即陸續(xù)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于1996年資助重點項目:中藥復方體外實驗的方法學研究,在含藥血清藥理作用強度與體內給藥的量效關系研究、給藥方案研究、反應體系中含藥物血清加入量的確定、采血時間的確定及時效關系研究、含藥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對效應的影響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以含頭風飲(川芎、天麻為主)藥物血清抗血小板釋放5-HT和阻滯內皮細胞鈣通 道作用為指標的實驗中證實:在一定范圍內,動物給藥量與吸收入血的藥物量及含藥血清的體外藥理效應呈正相關〔1〕;含藥血清的藥物濃度除與給藥劑量有關外,還與給藥方案 (如一日內給藥次數(shù)及給藥天數(shù)等)直接相關〔2〕;體外實驗體系中含藥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對藥理效應產生明顯的影響,因而對最佳反應體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義〔3〕 ;在采用血清藥理學方法進行實驗前,進行時效關系研究,找出給藥后最佳采血時間是十分 必要的〔4〕;含藥血清低溫保存和血清滅活可能對藥理效應產生明顯影響,應以使 用新鮮血清或保存時間較短的血清 為宜〔 5〕。鑒于目前多數(shù)中藥或復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確,成為制約中藥現(xiàn)代研究的瓶頸,近年 進行了中藥血清藥化學與血清藥理學協(xié)同研究的嘗試,以揭示產生藥效的物質基礎。
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學成分指紋圖譜并測定相應含藥血清藥理效應強度后,進行藥物效應成分分析, 如果含藥血清的藥理效應強度與其血清指紋圖譜中某成分指紋峰大小相一致,則說明該成分 與所觀察藥理作用密切相關〔6〕。中藥血清藥理學針對中藥及其復方復雜多樣的化 學成分的特點,結合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手段,將有可能成為 中藥藥理學研究的一種新的方法體系。
2 單味藥藥理研究 常用單味中藥藥理研究是中藥藥理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仍以對整體動物 藥理效應觀察及對器官、組織、細胞的影響等為主,現(xiàn)代生物技術如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 也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
研究的藥味相對集中,以補益藥、活血化瘀藥居多,不少常用中藥 的新藥理作用機理被揭示。 研究發(fā)現(xiàn)黃芪對自然衰老大鼠腦皮質、海馬、紋狀體3個腦區(qū)降低的M膽堿受體和M1亞型受體密度有顯著的上調作用,并可調節(jié)老年大鼠血漿環(huán)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體密度及T3、T4、皮質醇含量均降低,黃芪、人參、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對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腦血管加壓素系統(tǒng)異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顯提高腎病綜合征大鼠血漿白蛋白水平,改善腎小球濾過率和尿鈉排泄 〔11〕;對環(huán)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細胞毒活性有顯著增強作用,并可能 通過調控巨噬細胞C1q的分泌功能來增強免疫和抗腫瘤作用〔12,13〕;還發(fā)現(xiàn) 黃芪煎劑及含黃芪小鼠血清均對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培養(yǎng)反應及IL-2的產生有促進作用〔14〕。
冬蟲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細胞內Ca2+ 的濃度,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內Ca2+超載現(xiàn)象,并明顯減輕缺氧再給氧時細胞 內脂質過氧化〔15,16〕。紅參在預防高血壓性視網(wǎng)膜動 脈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內皮細胞膜的光整性、細胞器的結構及內皮細胞分泌各種血管舒縮 物質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細胞的異常增生,還有擴張血管、減少外周阻力及調節(jié)血壓的作 用〔17〕。
生地黃可明顯抑制皮質酮致“陰虛”模型小鼠巨噬細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達,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從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8〕。丹參注射液可明顯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腦水腫,減少腦皮層及海馬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還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藥理研究 隨著中藥化學成分提取、分離技術的進步,中藥藥理學與中藥化學學科結合更為密切, 中藥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的藥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單體有數(shù)十種, 研究較多、較深入的有人參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總黃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黃多糖等。
有效部位、有效單體藥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藥 治療疾病的機理。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參皂甙對輻射引起的細胞膜損傷有防護作用〔20〕 ;人參二醇皂甙對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臟功能具有保護作用〔21〕;人參根總皂甙 具有明顯抗DNA損傷及抗突變效應〔22〕;人參皂甙Rb1對應激性性行為低下有保護 作用,其機制可能與抑制應激動物血漿皮質酮升高和提高睪酮水平有關〔23〕。
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人工晶體表面、虹膜和睫狀體的炎癥反應 〔24,25〕;對哮喘豚鼠肺組織的磷脂酶A2有明顯抑制作用 〔26〕。三七總皂甙顯著提高心肌細胞內肌漿網(wǎng)膜鈣泵活性,減少心肌細胞Ca2 +〔27〕,對犬心肌缺。
你指的是中藥飲片還是中成藥呢?它們都可以稱為中藥的,中藥飲片多數(shù)是植物藥經采摘后凈化,除去泥土雜質,根據(jù)不同要求切片,切斷或切絲,干燥后使用,或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炒等制作而成的。
中成藥制劑用不同的萃取方法比如滲漉法,回流法等方法提取藥物的有效成分,去除雜質,根據(jù)制劑的不同,加入不同的添加劑,例如制成顆粒劑,需將提取的藥液經過專業(yè)機器霧化,噴出的藥霧經快速干燥成型變成小顆粒,也有一種機器將干燥的藥物切削稱小顆粒,如制成片劑則是在提取藥物有效成分后按照規(guī)定的制劑標準加入淀粉,糊精等輔料,經機器壓制成統(tǒng)一規(guī)格的片劑。
中草藥的種類很多,根據(jù)近年的初步統(tǒng)計,總數(shù)約在八千種左右,常用中草藥亦有700種左右。如此繁多的種類必須按照一定的系統(tǒng),分門別類,才便于習、研究和應用。藥物分類的方法是根據(jù)人們對于藥物認識的逐漸深化而不斷發(fā)展的。例如我國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把當時常用的365種藥物按照毒性強弱和用藥目的不同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延年益壽藥,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品是防病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jù)用量用法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這種分類方法簡單而粗糙,其中有些藥物的分類也不一定恰當。但當時,可能在避免因用錯藥物而中毒的問題上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梁代陶弘景編《本草經注》時,增藥365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六類,每類又各分上、中、下三品,這是根據(jù)藥物自然屬性進行分類的開端,但仍較粗糙。直到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一書,分類方法始有重大的發(fā)展。他采用了根據(jù)以前本草的分類方法略加修改,把藥物分為水、火、土、石、草、谷、菜、果、木、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外,又把各部的藥物按照其生態(tài)及性質分為六十類。例如草部分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而且他還往往把親緣相近或相同科屬的植物排列在一起,例如草部之四、隰草類中的53種藥物中,有21種屬于菊科,而且其中10種是連排在一起的。這種分類方法有助于藥材原植物(或動物)的辨認與采收,對于澄清當時許多藥材的混亂情況起了很大作用。現(xiàn)代記載中草藥的科書所采用的分類方法,根據(jù)其目的與重點而有不同,主要有下列四種:
1按藥物功能分類——如解毒藥、清熱藥、氣藥、活血化瘀藥等。
2按藥用部分分類——如根類、葉類、花類、皮類等。
3按有效成分分類——如含生物堿的中草藥、含揮發(fā)油的中草藥、含甙類的中草藥等。
4按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先把中草藥分為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動植物藥材再根據(jù)其原植物原動物的親緣關系來分類和排列次序。如麻黃科、木蘭科、毛莨科等等。
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究竟以采用那一種分類方法比較適宜,主要取決于我們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按藥物功能分類,有利于習和研究中草藥的作用和用途,按藥用部分分類便于習和比較各類藥材的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構造,因而有利于藥材的性狀鑒定和顯微鑒定;按有效成分分類有利于習和研究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及其化鑒定。采用按藥材自然屬性和親緣關系分類的方法,這是由于同科屬的中草藥在外部形態(tài),內部構造、化成分和療應用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相似之處。采用這種分類方法不但便于習和研究這些共同點,也便于比較它們的特異點,以揭示其規(guī)律性,這樣,既有利于中草藥的鑒定也有利于從同科屬動植物中尋找含有相同或類似成分的動植物,以擴大藥物資源。
藥品研發(fā)主要包括化學藥合成、中藥及生物。其研發(fā)的關鍵技術各不相同,以下簡單列舉:
1.化藥
主要是確定疾病篩選好對其有效的結構式,用各種化學反應來獲得需要的結構。這需要對化學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手段非常了解;關鍵技術就是合成工藝及制劑。
2.中藥
中藥的開發(fā)主要設計:
1)對中成藥來說首先是對該方子進行驗證,按中醫(yī)君臣佐使等等配伍方面的知識進行論證,看是否符合辯證要求;
2)接下來就是一般的流程,包括提取、分離、純化。所謂提取,也就是根據(jù)藥材里面所含的,所需的有效成分,用一系列的化學手段將之提取出來,一般是萃取或者水提、酒提等,工業(yè)上一般多用酒精,因為酒精無毒且容易濃縮回收,這個時候提取出來的為粗浸膏;還要進一步的分離出較純的成分,一般是用硅膠柱柱等進行分離;當所需的有效成分達到75%以上的含量后就可以用重結晶,或者再次過過硅膠柱獲得純度較高的成分;
3)獲得單體后要進行結構鑒定;
4)制劑
添加輔料,制成膠囊、口服液、片劑等等劑型。
5)包裝設計
6)申報
按國家藥品注冊申報要求,一般做三期臨床,獲得生產批件后就可以進行生產銷售了。
中藥關鍵技術就是工藝和制劑,另外有些中藥成分不穩(wěn)定,制劑比較困難。
3. 生物制品
這不是很清楚,但大致相似。
現(xiàn)在藥品研發(fā)最困難的就是受政策限制,原則上功效、劑型較同類藥品無明顯優(yōu)勢的藥品是不受理的,研發(fā)出藥品還得跟蹤政策上的調整,以免投入?yún)s沒有結果。總之,藥品研發(fā)風險很大,受制于技術、市場和政策,之前的調研工作一定要細致到位。藥品研發(fā)其中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如中藥開發(fā),首先還要解決起資源問題等等了。藥品研發(fā)總的關鍵技術其實就是工藝、制劑和申報時的政策了。由于篇幅有限,設計面太廣,沒有特定的對象也只能簡單說點。。
以八珍丸為例黨參100g白術100g茯苓100g甘草100g當歸100g白芍100g川參100g熟地黃100g(一)制法1.以上八味粉碎成細粉過80目篩備用。
2.煉蜜:稱取一定量的蜂蜜于蒸發(fā)皿中加熱至沸(如有雜質可過濾),繼續(xù)煉制成煉蜜程度,撈去漂浮的泡沫帶有光澤即可。 3.合藥:將已煉制好的煉蜜與藥粉按比例進行混合(藥粉與煉蜜的比例一般為1:1或1:5也有不足1:1的,要根據(jù)藥物性質及季節(jié)不同而異。
一般含糖類、油脂類的中草藥用蜜少。含纖維素較多和質地疏松的藥物用蜜量多。
夏季用蜜量少,冬季用蜜量多。均勻地揉合,做成像面團樣丸塊(在攪拌機中機械混合或在其它容器中人工混合)。
合藥時,蜂蜜一般趁熱加入(如含有膠質,樹脂或揮發(fā)性成分需待煉蜜稍冷后再加入混合),充分和勻,使其內外全部滋潤,色澤一致,軟硬適中,能隨意捏塑即可。4.制條,成丸。
將合好的面團樣軟材放置一定時間,使藥料與蜂蜜成分混合滋潤,并產生一定粘性后即可搓條,搓條要粗細一致,外表光滑。 即可用手工或制丸板做成一定量的、光滑的、園球形丸粒,大量生產可用機械制丸。
制丸時,先將藥團塊稱重,以便分計量準確,即按每次所需制成丸粒的數(shù)目與每丸的總量進行計算,按計算量稱取團塊再搓條,制成預計數(shù)目的丸粒,搓丸條的虛詞可依丸粒大小來定,丸條搓好后再分割成小段,再搓圓成球形即可。 為避免藥團粘手和粘器具,操作時可用適量的潤滑劑。
潤滑劑可用甘油或麻油(花生油)500g,蜂蠟95g,加熱熔化而成。夏季蜂蠟可適當多加一點。
5.包裝與貯藏: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蠟紙、玻璃紙、塑料袋、蠟殼包好,并注明品名、批號、規(guī)格,貯存于陰涼干燥處。
中藥藥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主要藥效學研究和一般藥理學研究。
中藥新藥主要藥效學研究應遵循中醫(yī)藥理論,運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制定具有中醫(yī)藥特色的試驗計劃,根據(jù)新藥的功能主治,選用或建立與中醫(yī)“證”或“病”相符或相近的動物模型和試驗方法,對新藥的有效性做出科學的評價。主要藥效學研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中藥藥理學 (1)主要藥效學研究設計依據(jù)和要求中藥具有成分復雜,藥理作用廣泛的特點,在實驗設計時應根據(jù)新藥主治(病或證),參考其功能,選擇能夠反映其療效本質的主要藥效進行重點研究;間接證實其藥效的輔助試驗可酌情選作,要分清主次。如主治風濕痹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新藥,應以免疫性關節(jié)腫、細胞免疫和鎮(zhèn)痛作用為主要試驗,特別是免疫性關節(jié)炎為重中之重。
如新藥對二型膠原(常用不完全性佐劑代替)性關節(jié)炎的繼發(fā)腫脹沒有抑制作用,其他試驗結果再明顯也是沒有用的。此外、主要藥效試驗應從多方面進行論證,至少應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模型加以證實,且以整體試驗為主。
要求實驗方法可靠、技術先進、操作規(guī)范、結果可信。(2)選擇實驗方法藥理實驗方法主要分為在體試驗和體外試驗兩大類。
兩者互相補充,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研究中藥新藥藥效。兩種方法各有所長。
體外試驗包括離體器官、組織、細胞、酶、受體、細胞內信息及基因等實驗。其可以按要求嚴格控制實驗條件,具有重復性好,用藥量少、節(jié)省動物等優(yōu)點,且可排出體內神經體液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干擾,可進行直接觀察,獲得準確結果。
所得結果較易分析。在1、5、7類中藥新藥的研制中,因含雜質較少,可以配合一定的體外試驗。
但在進行體外試驗時,應充分估計到中藥粗制劑中雜質和理化性質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如藥液的酸堿度、各種電解質和鞣質等的干擾,所得結果常常不能反映臨床療效。例如在試管內抗菌作用較強的中藥,常常在體內不一定表現(xiàn)出強大的抗菌作用;某些中藥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其粗制劑在麥氏浴槽中表現(xiàn)出對離體平滑肌、心肌有明顯的藥理活性,但口服后不一定產生相應作用。
體內試驗也稱在體試驗,其比較接近于臨床狀態(tài),適于綜合性研究,所得結果較為可信,可以直接反映臨床療效。中醫(yī)藥學以整體思想體系為基礎,重視宏觀調控。
中藥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特點,整體試驗能較全面的反映藥物的作用。特別是中藥新藥2類藥材、6類復方制劑大多屬粗制劑,更應強調以體內試驗為主。
要證實新藥具有某種藥理作用必須通過體內試驗證明有效。體外試驗僅起輔助作用。
具體試驗方法請參考相關方法學書籍。近年來開展的中藥血清藥理試驗方法是一種新的體外試驗方法,其將受試藥物經口給與動物后,取其血清作為藥源加入體外反應系統(tǒng)中研究其藥理作用。
此種方法盡管目前仍存在很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對中藥粗制劑的體外試驗具有重要價值。嚴格說來,采用血清藥理試驗方法,給藥方案需要進行大量的預試驗,才能找出最佳給藥方案。
給藥方案包括給藥劑量,每天給藥次數(shù),連續(xù)給藥時間,給藥后采血時間以及血清中所含相關活性物質的滅活條件。李氏根據(jù)近些年來所掌握中藥有效成分大量藥代動力學數(shù)據(jù),提出通法如下:將受試藥物每天給藥兩次,連續(xù)給藥3天,末次給藥后1小時采血;給藥劑量為臨床等效劑量。
按此通法方案進行,理論上中藥或其復方所含80%以上的成分于給藥后1小時處于達到或接近峰值。血清中活性物質對所含藥物作用有干擾,如何排出干擾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問題。
一般排出酶活性及補體干擾,常采用56℃條件下放置30min,這是最簡便的方法。但不能列為通法。
因為干擾因素不同,排出干擾的條件差異會很大。(3)選擇動物模型和指標研究藥物的作用僅僅在正常動物身上進行還不夠,還需要制備各種動物病理模型,因為病理模型模擬疾病狀態(tài),比正常機體更接近病人的機能狀態(tài),有些藥理作用在正常動物身上觀察不到,如抗胃粘膜損傷藥,抗菌、抗病毒藥,抗惡性腫瘤藥,解熱、鎮(zhèn)痛、抗炎藥等均必須在相應的病理模型上才能觀察到相應的作用。
因此,病理模型在新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模型的選擇應首選符合中醫(yī)臨床證或病的動物模型。
如研究補虛藥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應首選免疫功能低下的虛癥模型,按照中醫(yī)辯證施治原則“虛則補之”,凡是正氣虛衰病人,才有免疫功能低下表現(xiàn),用補益藥可使其免疫功能增強。進一步根據(jù)藥物類型,選擇相應病理模型。
如治療脾虛癥的新藥,宜選用脾虛癥的動物模型,治療血虛證的新藥,應選擇血虛證的動物模型。但目前制造完全模擬中醫(yī)病或證的病理模型尚有困難。
現(xiàn)有模型與臨床證候相距甚遠,故研究中藥新藥也常常采用一般化學藥物所常用的病理模型,如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冠心病、肝炎、肝硬化等病理模型。觀察指標應選用特異性強、敏感性高、重現(xiàn)性好、客觀、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標進行觀察。
如在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中藥新藥進行療效研究時,制備心肌缺血模型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很多,其中以阻斷小型豬或犬冠狀動脈所致的局限性心肌缺血模型與臨床更為相似,較為合理,且可定位、定量、。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