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據(jù)說: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tài),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chǎn)),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jù)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fā)現(xiàn)白花蛇后,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后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
李時珍定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tài),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里長著4只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將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nèi)臟,盤曲后裝進了竹簍筐,據(jù)說,將蛇烘干后,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后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后,李時珍又根據(jù)白花蛇的祛風特性,制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癥的“白花蛇酒”。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2)尖吻蝮舊時產(chǎn)于蘄州龍峰山、麒麟山、鳳凰山、雨湖一帶,蘄春、浠水交界的三角山亦偶爾有可得。據(jù)清初顧景星的《黃公說字》說:“謹按蘄地花蛇,有黃白黑三種,黃白二花可貨數(shù)十金。黑花不過數(shù)金而已。昔產(chǎn)龍峰山洞,今無有,惟三角山出,一歲不能多得,土人獲此物必食葷物方可。否則,其走如飛,牙利而毒,如人手足為口齒所創(chuàng),必以刀斷去,稍遲則不能救。”并說:“市肆所貨,皆浙蛇,非蘄蛇,花與指甲皆同,土人亦莫能辨。但三角山在二蘄交界之處,相傳蛇一逾界,則只一目,……。”蘄蛇名貴求之者多?!饵S州府志》載有民謠曰:“白花蛇,誰教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舟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蘄蛇性喜潮濕陰涼處,多穴居棲息在山谷溪澗巖石上,落葉間,竹林下,草叢中,外出往往伏于爛草枯葉之間,以便于發(fā)起進攻、獵取食物和隱蔽自己。
(3)尖吻蝮系劇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不出五步即死,故稱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質(zhì)白花,故又名白花蛇,還因為吻鱗與鼻間鱗均向背方翹起,所以還名褰鼻蛇。頭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數(shù)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尾部側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稱角質(zhì)刺,尖吻蝮若被逼捕得它無路可走時,它就調(diào)轉“尾利鉤”,破腹自殺,“死而眼光不陷。”
(4)尖吻蝮雖毒,卻是中國的名貴傳統(tǒng)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貴藥材。關于它的習性和藥用價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說》中說道:“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巳大風、攣、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宋莊綽《雞肋編》載“白花蛇”條云:“今醫(yī)家所用,惟取蘄州蘄陽鎮(zhèn)山中者。去鎮(zhèn)五六里有靈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極難得。得之者以充貢。洞內(nèi)外財產(chǎn),雖枯兩目猶明;至黃梅諸縣雖鄰境,枯則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縣又與黃梅為鄰,間亦有之,枯則兩目皆不明矣?!泵鞔筢t(yī)藥學家李時珍曾幾次上蘄州龍峰山,目睹五步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況,根據(jù)實地觀察,寫了《白花蛇傳》。他還在《本草綱目》中,對五步蛇的形態(tài)、習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詳盡的記述。他說:“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蘄蛇擅名。然蘄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睋?jù)他說:真正的蘄蛇,“龍頭虎口,黑質(zhì)白花,背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滌其腹。“《爾雅·翼柴》亦有類似記載:蛇死后皆閉,惟蘄州花蛇開。如生舒、蘄兩界間者,則一開一閉,故人以此驗之?!?/p>
一位生于唐代宗永泰年間,胎里素自幼修道,于唐德宗貞元十年白日飛升的女仙謝自然。
白日飛升,此乃曠古奇事,震驚朝野,波及后世。與之同屬于一個時代的人“施狀元”——施肩吾為此特賦詩一首《謝自然升仙》:
分明得道謝自然,古來漫說尸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騎白鶴游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圣,號東齋,唐睦州分水東(今富陽賢德鄉(xiāng))人,元和二年(807)舉進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東歸,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構椽隱居,潛心修煉,世稱華陽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島定居,所作《澎湖嶼》以及《感憶》詩頗能道出其地風光,工詩,與白居易友善,《全唐詩》收錄其詩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jīng)》、《黃帝陰符經(jīng)解》、《鐘呂傳道集》等行世。
盛聞此事,當時另一位好道術的進士劉商也曾作詩一首《謝自然卻還舊居》:
仙侶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隨。不知辭罷虛皇日,更向人間住幾時。
劉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大歷間進士,禮部郎中,后隱居于義興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愛畫松石樹木,性情高邁,時人云:“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松根絕妙”,初師于張璪,后自造真為意,間亦為人物,有觀弈圖石刻行于世。
李白生前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也為此作詩一首《謝真人還舊山》:
麾蓋從仙府,笙歌入舊山。水流丹灶闕,云起草堂關。
白鹿行為衛(wèi),青鸞舞自閑。種松鱗未立,移石蘚仍斑。
望路煙霞外,回與巖岫間。豈惟遼海鶴,空嘆令威還。
以下列舉管仲治魯梁之謀,可以管窺其善打經(jīng)濟戰(zhàn)爭的治國奇術:
桓公曰:“魯梁之于齊也,千谷也,蜂螫也,齒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魯梁,何行而可?管子對曰:“魯梁之民俗為綈。公服綈,令左右服之,民從而服之。公因令齊勿敢為,必仰于魯梁,則是魯梁釋其農(nóng)事而作綈矣?!被腹唬骸爸Z?!奔礊榉谔┥街枺斩?。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眲t是魯梁不賦于民,財用足也。魯梁之君聞之,則教其民為綈。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郭中之民道路揚塵,十步不相見,曳繑而踵相隨,車轂齺,騎連伍而行。管子曰:“魯梁可下矣?!惫?,“奈何?”管子對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綈。閉關,毋與魯粱通使。”公曰:“諾。”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魯梁,魯梁之民餓餒相及,應聲之正無以給上。魯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綈修農(nóng)。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魯梁之人糴十百,齊糶十錢。二十四月,魯梁之民歸齊者十分之六;三年,魯梁之君請服。
類似的謀略,管仲分別在萊莒、楚國、代國、衡山國都使用過,所依據(jù)的工具,均是這些國家最具比較優(yōu)勢的產(chǎn)業(yè)。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管仲之所以能相齊成霸,固然是齊國百姓之福,卻是與鮑叔牙的知才善薦分不開的。今日之中國,在與歐美諸國所進行的無形經(jīng)濟戰(zhàn)爭之中屢屢一敗涂地,既有既得利益集團賣國求榮的因素,更與庸才治國的干部人事任命制度密切相關。聯(lián)想到今日官員晉升的論資排輩、行賄受賄極其普遍的環(huán)境,只能是庸才上、奇才下,即使是管仲再生,恐怕根本得不到治理國家的機會。
這樣的政治人事環(huán)境,導致中央政策常被投機者利用,調(diào)控越調(diào)越南轅北轍、適得其反;而高層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形勢的判斷,屢為街叟村婦等嘲笑。非是他們不盡力,而是在智慧、水平上根本不具備治理國家的素質(zhì),這是現(xiàn)行干部任命制度的悲哀。
為了富民強國,還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尊嚴,中國需要管仲式的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治理國家的領路人及骨干中堅。
在象鼻峰下有一塊"鎖云"石,立于溪澗之旁,其意是云過此處,停止不前,像被鎖住一樣,故名"鎖云"。云為何被鎖,此乃因朝天的巖石擋住云的去路,使云停留在巖石之中的洼處巖窩而形成的。
"鎖云"出名的另一原因,乃因鄭成功于此殺鄭聯(lián)之故。鄭聯(lián)乃鄭成功的宗兄。當時鄭聯(lián)在廈橫征暴斂,窮奢極欲,民不聊生。1650年(清順治七年)鄭成功聽部將勸告,決意為民除害。是年中秋之夜,鄭成功從潮陽回師廈門,艦隊悄泊鼓浪嶼。鄭聯(lián)卻蒙在鼓里,在萬石巖徹夜飲宴。鄭成功設計,邀請鄭聯(lián)到虎溪巖飲酒,酒后鄭聯(lián)回萬石巖,路經(jīng)"鎖云"處,被鄭氏伏兵殺死。自此,金廈兩島成為鄭成功抗清復臺之基地。
傳統(tǒng)寓意紋樣。
馬上就是即刻,封侯指被封為侯爵。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做大官。
我們看看我們周圍的胡蜂、馬蜂。大家看這是一幅古代的圖案,那么這個圖案什么意思呢?有一個馬,這是猴子,這上面兩個小點代表蜜蜂胡蜂,代表胡蜂,有時候這兩個點可以沒有,那么這是什么意思呢?一個猴子在馬上,表面上看起來是這個意思,那么實際上是馬上封侯,馬上就可以當官了,就是馬上封侯。
還有呢,這是一個版畫,可以看到,有猴子,有胡蜂,有印,就是馬上就可以變成侯了,侯爵了,馬上就可以當官掌印了。這是漢代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到馬上有猴子,就可以馬上封侯。
這是日本現(xiàn)代的一個產(chǎn)品的包裝,可以看到有猴子,這是有蜂的巢,有蜂,這里面也是受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這是一個現(xiàn)代的所謂的工藝品,在馬年的那一年是很暢銷的,這個來源與馬上封侯,馬上猴,它是什么意思呢?一個蠅子在馬上,馬上蠅,是嗎?就是商場上馬上就贏,馬上就能賺錢了。
紋飾主要以馬、蜂和猴組成,運用“蜂”與“封”、“猴”與“侯”同音和隱喻等手法,以示寓意。
1、方前鎮(zhèn)隸屬于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位于縣境東部,人民政府駐地方前,距縣城42公里,為磐安東部重鎮(zhèn)。東鄰天臺縣街頭鎮(zhèn),南連維新鄉(xiāng),西毗大盤鎮(zhèn)和墨林鄉(xiāng),北接尚湖鎮(zhèn)。省道大科線公路穿鎮(zhèn)而過。
方前鎮(zhèn)地處中國香菇之鄉(xiāng)、藥材之鄉(xiāng)、生態(tài)龍井之鄉(xiāng)——磐安縣的東部。與臺州市的天臺、仙居交界毗鄰,轄34個行政村,115個自然村,下轄四協(xié)辦事處,是全縣地域面積最廣,行政村、自然村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省道大科線穿境而過,靈江之源始豐溪橫貫全境,鎮(zhèn)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4公里,距上三高速天臺段42公里,方前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百果之園”之稱,是磐安縣的竹木工藝品之鄉(xiāng)。
2、方前古名雙巖,因其巖形狀似蟬,又叫放蟬,明洪武四年始,以諧音書為方前。宋時為天臺縣積石鄉(xiāng)三十七都同仙里。明清沿襲舊稱為三十七都一圖。民國28年(1939),磐安設縣正式劃入,稱飛山鄉(xiāng)。1958年9月,為盤山公社飛山管理區(qū)(大隊)。1961年,改稱飛山公社。1966年,更名為方前公社。1976年8月,因天臺縣建修石門水庫,將田芯大隊劃給天臺。1983年,改稱方前鄉(xiāng)。1988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為方前鎮(zhèn)。1992年,四協(xié)鄉(xiāng)并入,為縣屬建制鎮(zhèn)。
子規(guī)啼血典出《史書·蜀王本紀》,言望帝禪位后化為杜鵑鳥,至春則啼,滴血則為杜鵑花,其聲聲啼叫是對戀人的呼喚,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另傳說古代蜀國王杜宇死后變?yōu)橐恢欢霹N鳥,每年春季,杜鵑鳥叫喚人們“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便是成語“子規(guī)啼血”的來歷。古往今來有關‘子規(guī)啼血“歌謠、詩詞數(shù)不勝數(shù)。
作品名稱
子規(guī)啼血
創(chuàng)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處
史書·蜀王本紀
文學體裁
詩
記載傳說
據(jù)《史書·蜀王本紀》記載,望帝(“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稱王于蜀,望帝以鱉靈功高,禪位于其。在這之后,望帝修道,處西山而隱。他想,國家交給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將是萬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變了樣,不僅把國家治得亂七八糟,還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兒。一個個傳言飄到望帝的耳邊,望帝變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趕回都城勸那宰相回心轉意。可是,人家城門緊鎖,根本連都城都不給他進。望帝求也沒用,喊也沒用,只好郁郁寡歡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淚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傷過度吧,他黯黯然斷了氣。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鳥,目光呆滯地站在屋頂上,望著遠處曾經(jīng)熟悉的都城哀聲啼鳴,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紅紅的鮮血來……
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后,他的靈魂變?yōu)橐恢欢霹N鳥。每年春季,杜鵑鳥飛來喚醒老百姓“快快布谷! 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竟然不斷擴大慢慢的染紅了整片山坡,花吸收了之后就變成了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guī)啼血”的來歷。
說的是不知道多少年以前,有一個叫杜宇的人在四川那邊稱了帝叫望帝。這望帝是個模范丈夫加標準父親,對妻女非常的愛,視如己身;他還非常的勤奮,而且非常的愛民,隔三差五便卷起褲腿跑到田里去,跟自己的子民百姓一塊樂呵呵地犁田和種地。后來,因為他的宰相治水有大功,又因為這位宰相貌似一位極高尚并極有抱負的人,他開始覺得自己不如人家,覺得自己不好意思再坐帝位了,于是一咬牙將帝位讓給了那位宰相,自己卻一個人躲到西山清修去了。
相關詩詞
1、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又是滿山杜鵑紅
2、唐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3、唐李白《蜀道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4、唐白居易《琵琶行》: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
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5、唐李賀《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點擊加載更多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1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