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民間傳說 2006-4-1 來源于: 【字體:小 大】 民間傳說 天池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每逢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長白山必有天火噴吐,濃煙滾滾,光照天際。
待燒到七七四十九天時,煙消去散,萬物焚盡。 山下百姓只好舉家外走,流離失所。
天火由火魔吞火而生。為了根治火魔,一位有氏無姓的姑娘,主動召集族眾,請求借助神力,除掉魔怪。
她終于上路了,臨行之前,族人送上一匹寶馬和一簇野山花,以示答謝救命之恩。于是起名“日吉納”格格。
日吉納艱難的登上了長白山頂。 先禱告于風神,請求助威熄火;再禱告于雪神,乞求助威熄火,未幾,因風、雪二神力弱,無濟于事。
最后她又禱告天鵝女神,求它飛上天宮,去天帝那里借用治魔法寶。天鵝女神被她的行舉所感動,很快地飛入天庭,天神賜她許多冰塊,返后交給了日吉納格格。
次年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天火又復生了。 她帶著刺骨的冰塊,登上了天池火山口,一頭鉆進了火口中。
此時,風、雨、雪神各展神術(shù),很快將火口填平,燒紅了的山峰冷卻了,由于冷熱不均,一聲巨響過后,山峰坍塌下來,炸成個巨大的坑,這就是天池的形成起因。 火魔降服后,她又借助天鵝兩只翅膀,飛入天宮,去答謝天神。
不料被王母娘娘收下當作義女,之后天上六仙女變成七仙女了。 她高居天庭,時刻緬懷父老鄉(xiāng)親。
為作信物,撒下許多日吉納花籽和其它名貴藥材種籽,以求除災治病。久而久之,她被長白山下的滿族祖先奉為女善神。
如今杜鵑花開遍長白山麓,各種名貴藥材盛長于長白山大地。 白云格格的神話 天地初開,洪水世界。
阿布卡天神的小女兒白云格格,為拯救世間萬物,從天庭聚寶宮中盜出兩個萬寶匣,匣內(nèi)儲放砂土,用來吞沒洪水。 由于她作事心慌,將砂土撒后,土多之處變成山丘,土少之處變成平川。
因此觸犯了天條,阿布卡派雪神降雪,凍死她和萬物生靈。 白云格格寧愿與人間萬物一塊死去,也不愿放棄治水的愿望。
最后她終于凍死了,化作身穿白紗的一顆白樺樹,終日斗風傲雪,盛長的長白林海中。 天池怪獸之謎 長白山天池怪獸之謎,最具神秘色彩,曾有許多目擊者撰予介紹。
1995年7月間,又有多人連續(xù)幾次看到怪獸出現(xiàn),使之不亞于百慕大三角、不明飛行物及尼斯湖怪獸之謎的影響,成為世人所矚目的研究的課題。 天池湖面海拔2189米,水深373米,水面面積9.82平方公里,積水20億立方米,年平均氣溫為-7.3℃,年積雪日數(shù)達到258天,積雪最深達到3米,是中國最高最大最冷的高山湖泊。
天池地處高山之巔,自然壞境惡劣,四周群峰圍拱,草木不生,水中有機物質(zhì)及浮生物極少,沒有可供大型動物生存的食物。 但是近百年來,“天池怪獸”一直是天池的奇怪現(xiàn)象,被傳說的沸沸揚揚、神乎其神,留下了許多懸念,令人費解。
長白山最具權(quán)威性的《奉天通志》、《長白山志》、《長白山江崗志略》、《長白匯征錄》等,對天池怪獸都有記載和描述。早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奉吉勘界委員劉建封在《長白山江崗志略》中記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黃色,頭大如盆,方頂有角,長項多須,獵人以為是龍”。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長白縣設治委員張鳳臺編著的《長白匯征錄》,對怪獸做了詳細記載:“有獵者四人,至天池釣鰲臺,見芝盤峰下自池中有物出水,金黃色,首大如盎,方頂有角,長項多須,低頭搖動如吸水狀。眾懼,登坡至半,忽聞轟隆一聲,回顧不見。
均以為龍,故名龍?zhí)丁?”《長白山志》的《大事紀要》中記述: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4月,行路人徐永順云,其弟復順隨至讓、俞福等人,到長白山狩鹿,追至天池“適來一物,大如水牛,吼聲震耳,狀欲撲人,眾皆懼,相對失色,束手無策。
俞急取槍擊放,機停火滅。物目眈眈,勢將噬俞,復順腰攜六輪小槍,暗取放之,中物腹,咆哮長嗚,伏于池中。
半鐘余。
池內(nèi)重霧如前,毫無所見”。這是對怪物最早的文字記載。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對怪獸的發(fā)現(xiàn)次數(shù)和記載越來越多?!堕L白山志》記載了1962年6月22日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視察延邊后的兩個月,即8月中旬,吉林省氣象器材供應站的周鳳瀛用六倍雙筒望遠鏡發(fā)現(xiàn)“天池東北角距岸邊二、三百米的水面上,覆出兩個動物的頭,前后相距二、三百米,互相追逐游動,時而沉入水中,時而覆出水面。
有狗頭大小,黑褐色,身后留下人字形波紋。一個多小時后,此物潛入水中”。
又記,“1976年9月26日,延吉縣老頭溝桃園公社圃主任老樸和苗圃工人,以及外來的解放軍同志,共二、三十人,在天文峰上看見一個高約兩米,像牛一樣大的‘怪獸’,伏在天池岸邊休息。 大家驚訝地大喊大叫起來,‘怪獸’被驚動,走進天池,游到接近天池中心處消失”。
1980年8月21日,作家雷加和幾個同伴在長白山天池中發(fā)現(xiàn)了喇叭形的闊大劃水線,“其尖端有時覆出盆大黑點,形似頭部,有時又覆出拖長的梭形體,形似背部”。8月23日,省氣象局兩位同志從山上下到天池底端,在距池邊只有30米處,有只頭部和前胸昂起,頭大如牛,體形如狗,嘴狀如鴨,背部黑色油亮,似有棕色長毛,腹部雪白的動物。
他們邊喊邊開槍,。
1、天女浴躬池的傳說 天女浴躬池:位于長白山北坡天文峰東側(cè)30公里處。
為火山積水成湖,池圓而深,形如荷葉,故名圓池。圓池立有天女浴躬處碑。
傳說很久以前,天宮的三位仙女到圓池沐浴,樹林里飛出一群神鵲口中叼著朱果,小妹佛古倫誤食仙果懷孕生下一男孩,這男孩一出生就會行走和講話,相貌非凡,這就是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2、“干飯盆”的傳說 它是傳說中九九八十一個“干飯盆”中最有名的,即江源縣大陽岔鎮(zhèn)境內(nèi)的“干飯盆”。
他說:“我第一次去是在1986年,進去以后感覺很奇怪,十分獨特,也十分危險。那里氣壓特別低,我們一進去頭感覺很暈。
發(fā)現(xiàn)在這里特別容易迷失方向,因為指南針等任何儀器一到‘盆’里就都失靈。而且森林茂密很難找路。
迷路后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就在‘盆’里困了一宿。
當時我們就聽見附近鄉(xiāng)村有雞叫,可就是無法走出去。最后是鎮(zhèn)上的人把我們找了回來。”
曹保明還說,“干飯盆”是一個世上少有的奇特景觀。因為人跡罕至,所以自然資源保護極好,有很多神秘未知生物有待研究。
“干飯盆”還蘊涵著獨特的人文文化資源,十分珍貴。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干飯盆”的傳說故事。
3、“日吉納”格格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每逢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長白山必有天火噴吐,濃煙滾滾,光照天際。待燒到七七四十九天時,煙消去散,萬物焚盡。
山下百姓只好舉家外走,流離失所。 天火由火魔吞火而生。
為了根治火魔,一位有氏無姓的姑娘,主動召集族眾,請求借助神力,除掉魔怪。她終于上路了,臨行之前,族人送上一匹寶馬和一簇野山花,以示答謝救命之恩。
于是起名“日吉納”格格。 日吉納艱難的登上了長白山頂。
先禱告于風神,請求助威熄火;再禱告于雪神,乞求助威熄火,未幾,因風、雪二神力弱,無濟于事。最后她又禱告天鵝女神,求它飛上天宮,去天帝那里借用治魔法寶。
天鵝女神被她的行舉所感動,很快地飛入天庭,天神賜她許多冰塊,返后交給了日吉納格格。 次年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天火又復生了。
她帶著刺骨的冰塊,登上了天池火山口,一頭鉆進了火口中。此時,風、雨、雪神各展神術(shù),很快將火口填平,燒紅了的山峰冷卻了,由于冷熱不均,一聲巨響過后,山峰坍塌下來,炸成個巨大的坑,這就是天池的形成起因。
火魔降服后,她又借助天鵝兩只翅膀,飛入天宮,去答謝天神。不料被王母娘娘收下當作義女,之后天上六仙女變成七仙女了。
她高居天庭,時刻緬懷父老鄉(xiāng)親。為作信物,撒下許多日吉納花籽和其它名貴藥材種籽,以求除災治病。
久而久之,她被長白山下的滿族祖先奉為女善神。如今杜鵑花開遍長白山麓,各種名貴藥材盛長于長白山大地。
4、鎖龍的傳說 相傳在宇宙洪荒時,天地間不時出現(xiàn)了一條龐大的神龍在興風作浪,把個清明日月、朗朗乾坤攪擾得混混濁濁、斗轉(zhuǎn)星移,招惹得十二重靈霄都不得安寧。 玉皇大帝處理天機大事,面對天臣們厚厚的奏折龍顏大怒,決心懲治神龍并造福于下界,即刻下旨調(diào)動悉數(shù)神兵天將,親自督陣以助士氣軍威。
這場征戰(zhàn)歷時七七四十九天,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勢均力敵,殺氣騰騰,你來我往,你進我擋,你死我活,越戰(zhàn)越勇,盡逞其能。
神龍騰飛吞云吐霧、狂風驟雨;神龍騰挪電閃雷鳴勢如破竹無阻擋。眾神兵吶喊助威勇向前,諸天將爭亮法寶車輪戰(zhàn)術(shù)耗猛龍。
這仗直打得昏天暗地、日月無光,翻江倒海,地裂山崩,終于降服住了這條神龍 玉帝忙命天神用一條大鐵索牢牢地鎖住了神龍。從此,完全剝奪了神龍的一切自由。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蒼桑歷史,幾多變遷,當年的那條神龍早已經(jīng)改變模樣,形成了如今的長白山脈。
當年的龍首變成了白頭山群峰,天池是龍口,瀑布是龍涎,逶迤起伏、綿延不斷的龍體便是龍崗大山了,龍鱗是千里森林,龍爪劃出了二十四條溝谷及渾江八支流和三江通海,長長的龍尾巴竟甩到了沈陽城的東陵和北陵。據(jù)說在很多年前,還真有人在天池旁親眼目睹了當年玉皇大帝鎖押神龍的那根大鐵鏈呢!5、云婆婆和霧奶奶的傳說 天宮里的七仙女偷偷到人間賞景,發(fā)現(xiàn)了長白山天池。
藍藍的池水、青青的山巒吸引了她們,不約而同下去洗浴。七個美麗少女的身姿,在池中嬉戲。
天池邊有不少砍柴的男人,很容易看到七仙女的隱私。云婆婆和霧奶奶為了保護她們,當有人偷看時,就用云霧把她們遮蓋起來。
后來,為了讓人間的好人能欣賞仙女的美麗,定了一個不成文的律條,凡是沒有偷過情的好男人都可以看到,偷過情的壞男人不讓看到。6、寶鏡的傳說 據(jù)說,天池原是太白金星的一面寶鏡。
西王母娘娘有兩個花容月貌的女兒,誰也難辨姐妹倆究竟誰更美麗。在一次蟠桃盛會上,太白金星掏出寶鏡說,只要用它一照,就能看到誰更美。
小女兒先接過鏡子一照,便羞澀地遞給了姐姐。姐姐對著鏡子左顧右盼,越看越覺得自己漂亮。
這時,寶鏡說話了:“我看,還是妹妹更漂亮?!苯憬阋粴庵?,當即將寶鏡拋下瑤池,落到人間變成了天池……。
1、朝鮮族吃冷面的傳說
朝鮮族自古有在農(nóng)歷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習俗。說是這一天吃上長長的冷面,就會長命百歲,故冷面又被稱作“長壽面”。
相傳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厭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瞞著玉皇大帝,偷偷飄降在長白山天池。她們戲水為樂,日子過得逍遙快活。正月初四這天,最小的仙女在淋浴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白衣秀士走來,急忙上岸了衣裳躲避。就在這時,一只大鳥突然從天而降,銜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白衣秀士搭箭就射,大鳥大吃一驚,拋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卻不偏不倚地飄落在仙女身上。于是,白衣秀士成了七位仙女的座上賓,她們精心調(diào)制了冷面請秀士品償。秀士從沒吃過如此美味的面條,便向仙女們討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傳授給了自己的子孫。秀士活到很大年齡,并且子孫滿堂,他所傳授下來的冷面便被稱作“長壽面”。于是,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吃“長壽面”就成了朝鮮族的傳統(tǒng)習俗。
2、天池怪獸傳說
很早以前,長白山雄偉壯麗的風光已聞名天下。鳥獸、凡人、神仙都被那十六峰和天池的奇觀異景所吸引。玉皇大帝也親臨觀賞,并興致勃勃地在龍門峰一石上揮毫題字:“山媲五岳,池美九州”。這便是著名的神碣。
一年剛開春,天池竄來一條黑蛇精,它身體長三丈三,芯子長三尺三,尖齒長三寸三,渾身劇毒。它到過的地方,草枯花謝,鳥飛獸遁。它棲身天池,水波黢黑,腥氣撲鼻。它渴了,一氣喝干一條小溪;餓了,吞人噬畜。不多日子,長白山一片烏煙瘴氣,疫病蔓延,百里不見流水,旱得土干地裂。
玉皇大帝得知情況后,立即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蛇精,結(jié)果都敗下陣下。玉皇大帝只得張榜求賢:“有能捕殺黑蛇精者,招為駙馬,鎮(zhèn)守長白山,居于天池宮,與龍王等同;敗者,乃色敗熏心之徒,重刑?!本畔膳篮笙渤鐾?,盼有個如意郎君揭榜殺妖,在夢寐以求的長白山天池生活多好啊。她拿出祛毒珠——這是一顆能祛除百毒的寶珠,準備助意中人一臂之力,可多少天過去了,竟無揭榜者。九仙女便偷偷來到長白山。]
再說長白山下有個小伙子,長得魁梧英俊,人們都叫他好運。好運人好名也好,他能逢兇化吉。天池出了黑蛇精,好運要為民除害,他挎上弓箭直奔長白山。好運走了三天三夜,翻過七座峰,穿過七條溝,爬過七道嶺,終于登上長白山。他拉開弓箭,沖著天池喝道:“黑長蟲,滾出來!”喊聲落地,天池掀起水柱,黑蛇精伴著風浪撲來,好運放了一箭便失去了知覺。待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一個美貌的姑娘正喂他桃呢。
姑娘正是九仙女。她知道好運要除掉黑蛇精,便悄悄跟著,漸漸被好運的品貌打動,深深愛上了他。誰知,好運那一箭只在蛇頭扎了一個坑,自己卻中了蛇毒,黑蛇精吐著芯子得意地怪叫起來。九仙女大吃一驚,飛身救出好運,黑蛇精一愣,急忙鉆進天池。原來,它怕九仙女懷里的祛毒珠。
3、哈士蟆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天,天宮的三位仙女又來到長白山天池沐浴。這時,空中飛來一只仙鶴,口中銜著一枚紅果,它將紅果放在了小妹的衣服上,便飛走了。三姐妹浴后穿衣,小妹發(fā)現(xiàn)了紅果,紅果散發(fā)著香甜的氣味,小妹不聲不響將其含于口中,忙碌中,紅果竟咽入腹中。三姐妹欲回天宮時,小妹自覺身子沉重,難以飛起,無奈兩位姐姐飛回天宮,小妹卻留在人間。
小妹誤食紅果后便懷孕了,它日過后生育一男,取名大罕。小仙女深知自己秉承天意,養(yǎng)育天子,為了兒子強壯、聰明,她經(jīng)常給兒子燜哈士蟆,燉人參、食靈芝。大罕長大了,一天母親將大罕叫到身邊,講述了他的來歷,告訴他是上天所生,他將成為一朝君主,普天下眾生,此乃天意。天意不可違,不要讓母親失望,你下山去吧,臨行前,母親又囑咐道,你吃的哈士?。滞埽?、人參、靈芝等,我已遍撒長白山脈,你適時取爾用之。大罕下山,說服百姓,統(tǒng)一部落,日漸強大,終于打敗大遼,建立金國,建都于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努爾哈赤得天下后,不忘祖訓,將哈士蟆油列為宮廷貢品。燜哈士蟆列為滿漢全席的一道名菜?!肮矿 痹谂孀逭Z的意思表示圣潔和神圣的意思。
長白山古時稱為不咸山、“太白山”,清朝時滿族人稱之為白山(Golmin SanggiyanAlin)或“白頭山”,近代朝鮮半島人和日語中的漢字也都以“白頭山”稱之。
長白山也以“白山”(指長白山)與黑龍江的“黑水”(指黑龍江)并稱,是中國東北的代名詞。 最早記錄我國東北長白山的史籍是戰(zhàn)國和西漢初成書的地理書《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
書中稱:“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肅慎是東北的古老民族,活動在今延邊和綏芬河一帶。
《后漢書·東夷傳》和《晉書·四夷傳》皆有“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的記載。 長白山有語言和文字留傳下來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最早也只有4000多年。
在中國最早的一部地理學著作《山海經(jīng)》中,就曾經(jīng)有所記載。這部書傳說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詳細地記載著其父大禹王治水時所經(jīng)過之地。
在蒙古語中是神仙之意,在東北居住的各少數(shù)民族----慎慎、沃沮、扶余、鮮卑、高句麗、蒙古、契丹等,都有對東北境內(nèi)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許多有關(guān)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話都寄托在這里,因此,都稱這座山為仙山。那部記載著域內(nèi)域外名勝山水的先秦著作《山海經(jīng)》,也便將長白山稱之為不咸山(即神仙山)。
魏晉時期所著的《后漢書東夷列傳》中有記載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边@句話是說,在漢武帝出征朝鮮之后,漢武帝之子漢昭帝于始元五年(公元前82)便將玄菟人遷居于高句麗之地,自單單大嶺(即長白山)以東的沃沮族、穢貊族皆歸屬于樂浪。
這里的“單單”二字,與滿語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嶺,即白色的大山。
在《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漠河了南有縱太山者,華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經(jīng)者以物盛云。上有熊羆豹狼皆不害人,人不敢殺?!?/p>
與肅慎、女真、滿族,是同一民族,不過居地更稍北一些。這段話里是講,漠河國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長白山。
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里(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xiàn)。后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guān)的記載:“漠河居肅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
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tǒng)一,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直到東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遼王朝和金王朝之后,對于東北的第一座高山,才算出現(xiàn)了規(guī)范化的稱呼—長白山。
在《契丹國志》中有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余里.……禽獸皆白?!焙髞碓凇督鹗?本紀 十五》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p>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長白山作為他們的發(fā)祥地,經(jīng)常要對長白山頂禮拜,以求保佑其國運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顏雍剛剛登基不久,就于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冊封長白山為興國靈應王,并命當時著名文人。
翰林院修撰黨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為靈應王冊文》,文中極力把長白山神化起來說:“自兩儀剖析,山岳神秀各鐘于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
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於稽虞典。
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zhèn)……”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為神山秀岳,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贊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jié)備禮并帶著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到了清代,對于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不僅聘延文人為其編造了仙女吞朱果而生愛新覺羅氏之先人的神話;而且樹立柳條邊封禁長白山區(qū)為圣地,禁止民人進山放牧、狩獵和采參。清代的幾位有作為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fā)祥地—長白山。
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誕生之地,但有的已經(jīng)到了周邊地區(qū)(吉林市的大、小船廠、開原縣的威山堡等地)。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
康熙有《望祀長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嘆為觀止的??滴醯摹都栏骈L白山文》說:“惟神杰峙東,維協(xié)扶景運。
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于萬年,溥蕃滋于庶類”。
“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xié)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
蓋自天作高山,形于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jié)東陲,澤均厚載,浚發(fā)三江之脈,廣延千里之區(qū),極敷云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p>
乾隆所寫的祭告文章:“奧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
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
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圣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
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fā)、界藩。直到清末,安圖縣劉建封還向朝廷上折奏請曰:“長白山為我朝發(fā)祥之地,天生圣人,削平區(qū)域于萬斯年”,因此他建議上山重修神廟,以供俸長白山之神。
經(jīng)朝遷批準,這位。
1、天女浴躬池的傳說天女浴躬池:位于長白山北坡天文峰東側(cè)30公里處。
為火山積水成湖,池圓而深,形如荷葉,故名圓池。圓池立有天女浴躬處碑。
傳說很久以前,天宮的三位仙女到圓池沐浴,樹林里飛出一群神鵲口中叼著朱果,小妹佛古倫誤食仙果懷孕生下一男孩,這男孩一出生就會行走和講話,相貌非凡,這就是滿族的祖先努爾哈赤。2、“干飯盆”的傳說它是傳說中九九八十一個“干飯盆”中最有名的,即江源縣大陽岔鎮(zhèn)境內(nèi)的“干飯盆”。
他說:“我第一次去是在1986年,進去以后感覺很奇怪,十分獨特,也十分危險。那里氣壓特別低,我們一進去頭感覺很暈。
發(fā)現(xiàn)在這里特別容易迷失方向,因為指南針等任何儀器一到‘盆’里就都失靈。而且森林茂密很難找路。
迷路后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就在‘盆’里困了一宿。
當時我們就聽見附近鄉(xiāng)村有雞叫,可就是無法走出去。最后是鎮(zhèn)上的人把我們找了回來。”
曹保明還說,“干飯盆”是一個世上少有的奇特景觀。因為人跡罕至,所以自然資源保護極好,有很多神秘未知生物有待研究。
“干飯盆”還蘊涵著獨特的人文文化資源,十分珍貴。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干飯盆”的傳說故事。
相傳在很久以前,每逢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長白山必有天火噴吐,濃煙滾滾,光照天際。
待燒到七七四十九天時,煙消去散,萬物焚盡。山下百姓只好舉家外走,流離失所。
天火由火魔吞火而生。為了根治火魔,一位有氏無姓的姑娘,主動召集族眾,請求借助神力,除掉魔怪。
她終于上路了,臨行之前,族人送上一匹寶馬和一簇野山花,以示答謝救命之恩。于是起名“日吉納”格格。
日吉納艱難的登上了長白山頂。先禱告于風神,請求助威熄火;再禱告于雪神,乞求助威熄火,未幾,因風、雪二神力弱,無濟于事。
最后她又禱告天鵝女神,求它飛上天宮,去天帝那里借用治魔法寶。天鵝女神被她的行舉所感動,很快地飛入天庭,天神賜她許多冰塊,返后交給了日吉納格格。
次年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天火又復生了。她帶著刺骨的冰塊,登上了天池火山口,一頭鉆進了火口中。
此時,風、雨、雪神各展神術(shù),很快將火口填平,燒紅了的山峰冷卻了,由于冷熱不均,一聲巨響過后,山峰坍塌下來,炸成個巨大的坑,這就是天池的形成起因。 火魔降服后,她又借助天鵝兩只翅膀,飛入天宮,去答謝天神。
不料被王母娘娘收下當作義女,之后天上六仙女變成七仙女了。她高居天庭,時刻緬懷父老鄉(xiāng)親。
為作信物,撒下許多日吉納花籽和其它名貴藥材種籽,以求除災治病。久而久之,她被長白山下的滿族祖先奉為女善神。
如今杜鵑花開遍長白山麓,各種名貴藥材盛長于長白山大地。
伍子胥過昭關(guān)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quán)的斗爭中,大國兼并小國,擴張了土地。
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
他們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斗爭。大國國內(nèi)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quán)的戰(zhàn)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diào)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zhàn)爭)。
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guī)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
晉楚兩國平分霸權(quán),以后五十多年里,沒發(fā)生大的戰(zhàn)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國漸漸衰落了。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zhèn)守。
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么也不承認,立刻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
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
不巧宋國發(fā)生內(nèi)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jié)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quán),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后,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guān)(在今安徽含山縣北)。
關(guān)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發(fā)也愁白了。
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
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guān)。守關(guān)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發(fā)全白,面貌變了,守關(guān)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guān)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guān),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
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只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
現(xiàn)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fā)人大夫爵位。
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
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 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后,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于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并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zhàn)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jīng)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
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尸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吳軍占領了郢都。
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哀公沒同意出兵。
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于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秦哀公派兵救楚國,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愿意做官,回鄉(xiāng)隱居去了。
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杰出的軍事著作。 另外還有個白毛女。
解放前的華北農(nóng)村。貧苦佃農(nóng)楊白勞 早年喪妻,膝下一女名喜兒,相依度 日。
鄰居王大嬸及其子王大春常給楊 家父女多方照顧,兩家融洽和睦。喜 兒和大春相處日久,情投意合。
兩老 商定秋后為他倆完婚。惡霸地主黃世 仁欲霸占年輕貌美的喜兒,遂與管家 穆仁智設計,以重租厚利強迫楊白勞 于年內(nèi)歸還欠債。
舊歷除夕,楊白勞 終因無力償還重利,被黃世仁威逼在 喜兒的賣身契上畫押。楊白勞痛不欲 生,回家后飲鹽鹵自盡。
喜兒被搶入 黃宅后,受盡折磨。黃世仁為斬斷喜 兒對大春的情絲,奪回王家租地,驅(qū) 逐王大嬸母子,又伺機將喜兒奸污。
大春救喜兒未成,投奔紅軍。懷有身 孕的喜兒在黃家女傭張二嬸的幫助下 逃離虎口,途中生下嬰兒,旋即夭折 。
后獨自入深山穴居,餐風宿露。日 久,一頭青絲變成白發(fā)。
喜兒因常至 破廟中取供品充饑,被村人視為“白 毛仙姑”下凡顯靈??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 ,大春隨八路軍回到家鄉(xiāng)。
此時,黃 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 降災謠言惑眾,留鄉(xiāng)工作的大春為發(fā) 動減租減息,提高群眾覺悟,。
1、朝鮮族吃冷面的傳說朝鮮族自古有在農(nóng)歷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習俗。
說是這一天吃上長長的冷面,就會長命百歲,故冷面又被稱作“長壽面”。相傳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厭倦了天上冷清的生活,便瞞著玉皇大帝,偷偷飄降在長白山天池。
她們戲水為樂,日子過得逍遙快活。正月初四這天,最小的仙女在淋浴時,突然發(fā)現(xiàn)一個白衣秀士走來,急忙上岸了衣裳躲避。
就在這時,一只大鳥突然從天而降,銜走了仙女的衣裳,仙女羞得欲躲回水中。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白衣秀士搭箭就射,大鳥大吃一驚,拋下衣裳展翅就逃,而衣裳卻不偏不倚地飄落在仙女身上。
于是,白衣秀士成了七位仙女的座上賓,她們精心調(diào)制了冷面請秀士品償。秀士從沒吃過如此美味的面條,便向仙女們討教做面的方法,下山以后仿照制作,并傳授給了自己的子孫。
秀士活到很大年齡,并且子孫滿堂,他所傳授下來的冷面便被稱作“長壽面”。于是,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四吃“長壽面”就成了朝鮮族的傳統(tǒng)習俗。
2、天池怪獸傳說很早以前,長白山雄偉壯麗的風光已聞名天下。鳥獸、凡人、神仙都被那十六峰和天池的奇觀異景所吸引。
玉皇大帝也親臨觀賞,并興致勃勃地在龍門峰一石上揮毫題字:“山媲五岳,池美九州”。這便是著名的神碣。
一年剛開春,天池竄來一條黑蛇精,它身體長三丈三,芯子長三尺三,尖齒長三寸三,渾身劇毒。它到過的地方,草枯花謝,鳥飛獸遁。
它棲身天池,水波黢黑,腥氣撲鼻。它渴了,一氣喝干一條小溪;餓了,吞人噬畜。
不多日子,長白山一片烏煙瘴氣,疫病蔓延,百里不見流水,旱得土干地裂。玉皇大帝得知情況后,立即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蛇精,結(jié)果都敗下陣下。
玉皇大帝只得張榜求賢:“有能捕殺黑蛇精者,招為駙馬,鎮(zhèn)守長白山,居于天池宮,與龍王等同;敗者,乃色敗熏心之徒,重刑?!本畔膳篮笙渤鐾?,盼有個如意郎君揭榜殺妖,在夢寐以求的長白山天池生活多好啊。
她拿出祛毒珠——這是一顆能祛除百毒的寶珠,準備助意中人一臂之力,可多少天過去了,竟無揭榜者。九仙女便偷偷來到長白山。
]再說長白山下有個小伙子,長得魁梧英俊,人們都叫他好運。好運人好名也好,他能逢兇化吉。
天池出了黑蛇精,好運要為民除害,他挎上弓箭直奔長白山。好運走了三天三夜,翻過七座峰,穿過七條溝,爬過七道嶺,終于登上長白山。
他拉開弓箭,沖著天池喝道:“黑長蟲,滾出來!”喊聲落地,天池掀起水柱,黑蛇精伴著風浪撲來,好運放了一箭便失去了知覺。待他醒來時,發(fā)現(xiàn)一個美貌的姑娘正喂他桃呢。
姑娘正是九仙女。她知道好運要除掉黑蛇精,便悄悄跟著,漸漸被好運的品貌打動,深深愛上了他。
誰知,好運那一箭只在蛇頭扎了一個坑,自己卻中了蛇毒,黑蛇精吐著芯子得意地怪叫起來。九仙女大吃一驚,飛身救出好運,黑蛇精一愣,急忙鉆進天池。
原來,它怕九仙女懷里的祛毒珠。3、哈士蟆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的一天,天宮的三位仙女又來到長白山天池沐浴。
這時,空中飛來一只仙鶴,口中銜著一枚紅果,它將紅果放在了小妹的衣服上,便飛走了。三姐妹浴后穿衣,小妹發(fā)現(xiàn)了紅果,紅果散發(fā)著香甜的氣味,小妹不聲不響將其含于口中,忙碌中,紅果竟咽入腹中。
三姐妹欲回天宮時,小妹自覺身子沉重,難以飛起,無奈兩位姐姐飛回天宮,小妹卻留在人間。小妹誤食紅果后便懷孕了,它日過后生育一男,取名大罕。
小仙女深知自己秉承天意,養(yǎng)育天子,為了兒子強壯、聰明,她經(jīng)常給兒子燜哈士蟆,燉人參、食靈芝。大罕長大了,一天母親將大罕叫到身邊,講述了他的來歷,告訴他是上天所生,他將成為一朝君主,普天下眾生,此乃天意。
天意不可違,不要讓母親失望,你下山去吧,臨行前,母親又囑咐道,你吃的哈士?。滞埽?、人參、靈芝等,我已遍撒長白山脈,你適時取爾用之。大罕下山,說服百姓,統(tǒng)一部落,日漸強大,終于打敗大遼,建立金國,建都于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
努爾哈赤得天下后,不忘祖訓,將哈士蟆油列為宮廷貢品。燜哈士蟆列為滿漢全席的一道名菜。
“哈士蟆”在女真族語的意思表示圣潔和神圣的意思。
相傳在很久以前,每逢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長白山必有天火噴吐,濃煙滾滾,光照天際。待燒到七七四十九天時,煙消去散,萬物焚盡。山下百姓只好舉家外走,流離失所。
天火由火魔吞火而生。為了根治火魔,一位有氏無姓的姑娘,主動召集族眾,請求借助神力,除掉魔怪。她終于上路了,臨行之前,族人送上一匹寶馬和一簇野山花,以示答謝救命之恩。于是起名“日吉納”格格。
日吉納艱難的登上了長白山頂。先禱告于風神,請求助威熄火;再禱告于雪神,乞求助威熄火,未幾,因風、雪二神力弱,無濟于事。最后她又禱告天鵝女神,求它飛上天宮,去天帝那里借用治魔法寶。天鵝女神被她的行舉所感動,很快地飛入天庭,天神賜她許多冰塊,返后交給了日吉納格格。
次年舊歷七月十五這一天,天火又復生了。她帶著刺骨的冰塊,登上了天池火山口,一頭鉆進了火口中。此時,風、雨、雪神各展神術(shù),很快將火口填平,燒紅了的山峰冷卻了,由于冷熱不均,一聲巨響過后,山峰坍塌下來,炸成個巨大的坑,這就是天池的形成起因。
火魔降服后,她又借助天鵝兩只翅膀,飛入天宮,去答謝天神。不料被王母娘娘收下當作義女,之后天上六仙女變成七仙女了。
她高居天庭,時刻緬懷父老鄉(xiāng)親。為作信物,撒下許多日吉納花籽和其它名貴藥材種籽,以求除災治病。久而久之,她被長白山下的滿族祖先奉為女善神。如今杜鵑花開遍長白山麓,各種名貴藥材盛長于長白山大地。
學習鳥網(wǎng)站是免費的綜合學習網(wǎng)站,提供各行各業(yè)學習資料、學習資訊供大家學習參考,如學習資料/生活百科/各行業(yè)論文/中小學作文/實用范文實用文檔等等!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232秒